113307000025923025/2025-00010
市发改委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
市发改委
2025-01-17
主动公开
朗读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发改委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对标对表义乌发展经验,始终以“争的意识、拼的姿态、盯的韧劲”抢机遇、抓项目、拼经济,各项工作实现了整体性跃升,为全市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前三季度,全市实现GDP增长6.1%,全省第5;服务业增加值增速5.9%,全省第2;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全省第1,连续43个月居全省前三,连续10个季度获省投资“赛马”激励。
(一)聚焦“创改开”“稳进立”抓统筹。统筹推进省级工程。强化总专班牵头抓总职能,清单化、指标化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前三季度,“21+2”核心晾晒指标中,全省前三10项,完成“保8争10”的阶段性目标,其中发改牵头6项,前三3项。高效开展监测分析。聚焦“创改开”指标、GDP核算指标、高质量发展绩效指标,持续落实“日跟踪、周监测、月调度、季研判”机制,对落后指标、存在问题等及时进行预警提醒,强化过程性管控。累计开展分析研判50余场,形成周监测49期,下发提示函105份、抄告单6次、提速向好工作简报28期。突出政策精准赋能。全面承接落实省级“8+4”政策,因地制宜出台金华版政策,财政资金支持总额272.65亿元,较上年提高2.8%,争取省级资金73.15亿元,占已下达地方可争取资金的11.2%。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5条,全市累计兑现惠企政策资金47.85亿元、全省第3,入库省级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库企业35家。
(二)聚焦“抢机遇”“增动能”抓项目。项目谋划有力有效。制定出台重大项目谋划推进“十条举措”,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宏观政策窗口”“国际陆港枢纽”三个维度,统筹各行业主管部门精准谋划“大好高”项目。全年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78个、年度计划投资1772亿元;2025年专项债项目207个、资金需求883.9亿元;2025年“两重”项目230个、资金需求441.8亿元;2025年“两新”项目254个,资金需求46.8亿元。项目建设大干快上。构建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持续打好“领导包联、督帮一体、亮灯预警、赛马比拼”组合拳,同向发力推进重大项目投资放量。1—11月,168个省“千项万亿”工程投资完成率131.9%、全省第2,开工率100%、并列全省第1;32个增发国债项目和30个集中开工项目均已全部开工。要素争取力度空前。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落实“周赴省、月进京”对接机制,密集“跑部进厅”争项目抢要素,累计争取到“两重”“两新”资金103.07亿元,占全省13.35%、全省第2。锚定“要素争取份额占全省10%以上”目标全力争取各项要素支持,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12.67亿元,是去年全年总额的3倍;获专项债券额度347.6亿元,居全省第4;34个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清单、全省第3,获用地指标奖励2783亩。
(三)聚焦“链群配”“平台化”抓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破千亿。累计招引落地10亿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项目14个,总投资317.3亿元,数量居十链之首。1—11月,零跑汽车销量25.1万辆,同比增长100%,稳居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前三,零跑二厂扩能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并完成备案,三厂零部件项目签约落地金东区。全市实现产业链规上产值1035.2亿元,同比增长30.9%。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12个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建设,发展区总营收达到450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6000亿元。1—11月,50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60.5亿元,投资额居全省第3。成功争取冷链物流中央预算内资金4000万元,占全省31.3%。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实施“光伏倍增”计划,新增光伏装机并网137.4万千瓦,居全省第3。出台用户侧储能补贴政策,加快推进电网侧储能项目投产,新增储能装机32.02万千瓦,腾出用能空间40.27万吨标煤。
(四)聚焦“畅通道”“促融合”抓开放。全力争创高能级平台。举全市之力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1—11月,45个集结中心项目完成投资172.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1.9%;争取到中欧班列领域超长期特别国债30亿元,占该领域总盘子的23.5%、全国第1;金华—义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纳入国家征求意见名单,即将落地实施。全力协助支持义乌争创新一轮国贸改革试点,统筹保障义乌B型保税物流中心、公路港等国贸改革支撑性项目资金要素需求,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项目一期、全球数贸中心等项目顺利实施。12月6日,《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复。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力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1—11月,115个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21.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的133.65%。5个案例获评2024年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市发改委荣获最佳组织奖。开展沪浙合作研究。聚焦金华特色梳理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华东国际联运港等10个沪浙合作平台,围绕产业链共建、科技创新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水平内陆开放、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谋划沪浙合作项目44个,提出推进自贸区金义片区主动接轨上海高能级开放平台等重大事项11项。
(五)聚焦“破壁垒”“优环境”抓改革。项目审批提速。优化政府投资项目“集成审批”机制,规范概算调整、工程变更等环节的审批流程,将入库审批和申报审批合并为一次审批,审批时间平均缩短近6个月。推出中介领域服务事项90项,覆盖审批全过程,材料编制时间平均缩短30%。信用应用拓面。健全信用修复机制,实现信用修复“一次不跑,全流程网办”“一处申请,全平台修复”,累计完成信用修复9369家。以信义金平台为载体,强化金融领域应用,“信义金+贷款”完成授信12.361万笔,授信总额153.1亿元。营商指数提升。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升级政策供给、提升审批质效、规范执法监管、优化涉企服务,有力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全市营商环境“无感监测”营商指数95.80,居全省第3,其中企业设立登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等73个监测靶点数据位居全省前三。
(六)聚焦“见实效”“创典范”抓共富。“扩中”“提低”成效显著。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方案和9类重点人群激励方案,开展居民增收“一县一策”行动,以产业带动、技能培训、精准帮扶等渠道促进增收。前三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8%、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5%,四项增速均居全省第1。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破题。迭代出台八婺同心·共建共富“十百千万”结对行动工作方案,十县区域联动形成8张任务清单,1—11月,全市山海协作产业飞地完成投资47.5亿元,实现消费帮扶资金9600万元;1134个“助村帮帮团”共筹集帮扶资金1.08亿元,87.6%的结对村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产生收益。试点经验提质扩面。锚定共富可感可及目标,持续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承接国家共同富裕实践观察地2个、入选全省共同富裕典型经验4项,数量均居全省第1。5篇工作信息在《国家发改委共同富裕工作动态》上刊发,市主要领导3次在全省共富大会上作典型发言。义乌市“大李祖”先行片区入选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对口工作交出高分答卷。统筹实施东西携手促振兴“四项行动”,共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12个,落地投资33.21亿元,消费帮扶四川农特产品17.56亿元,居全省第2。永康五金技师学院“东迁西归”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金巴对口合作经验在国家发改委专刊上刊发,累计获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150余次。金华—巴中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国家考核评估列为第一档优秀。
二、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
2025年,市发改委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调研金华重要指示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聚焦“一个首要任务、三个主攻方向、两个根本”,锚定“港”“廊”“链”主战场,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平台”为抓手,强力助推经济社会持续稳进向好,为全市大局多作贡献。力争GDP增长6%以上,总量达到7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以上、力争10%,总量达到2800亿元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力争达到5.5%;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以重大政策为引领,助推经济稳进向好
1.加快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一是高质量编制规划《纲要》。根据“十四五”发展目标完成情况,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科学设定“十五五”时期发展目标和实施举措。二是同步编制专项规划。组织市级部门谋划各领域专项规划,5月底前印发市级“十五五”规划编制目录,谋划形成一批可实施、可落地的重大项目。三是力争金华元素纳入上级规划。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力争金义国际机场、金武永东市域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金华国际陆港枢纽建设、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列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
2.加强经济监测和指导。一是强化过程性分析。开展主要经济指标、支撑性指标和先行性指标“日跟踪、周监测、月分析、季研判”,深化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分析研判。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测,针对县(市、区)落后指标、存在问题,每月发函预警提醒。二是统筹推进省级工程。强化牵头抓总职能,实体化运行工作专班,聚焦晾晒指标,清单化、项目化、指标化推进落实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三是有序开展县市区综合考核。有序开展2024年高质量发展考核,调整优化县(市、区)领域高质量发展考卷,提高考核精准性和有效性。靠前谋划2025年制度体系,有序推进指标满意度评价、指标(含自设)体系调整、考核办法修订等工作。
3.加强政策体系研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深学细研一揽子国家政策,用足用好“两重”“两新”、专项债等系列政策,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盘子。二是迭代优化“8+4”政策体系。加强上级政策动态跟踪和承接落实,聚焦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迭代完善,制定2025年“8+4”经济政策,最大程度释放政策集成效应。三是建立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加强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意见要求,制定我市政策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所有政策必须通过评估后才能出台。
4.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落实落细“民营经济35条”。开展政策评估和迭代优化,实施民营企业金融畅通、清理拖欠账款、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等六大专项行动,强化小微企业融资保障,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二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民间投资项目用能、用地、金融等要素保障,新增能耗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不低于70%。持续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20个以上。三是探索建立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加强与浙师大、上海财大浙江学院等本地高校合作,探索共建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挥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智囊团”作用,深入开展本地中小企业发展、国企民企协同发展等课题研究。
(二)以重大项目为引擎,巩固投资领跑优势
1.千方百计谋项目。牵头建立重大项目谋划落地工作机制,聚焦“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政策导向,常态化开展重大项目谋划落地,力争谋划实施2025年亿元以上项目10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谋划储备超长期国债项目500亿元以上,专项债项目700亿元以上。
2.争分夺秒抢进度。紧盯省“千项万亿”工程和专项债、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盘子,打好“领导包联、督帮一体、亮灯预警、赛马比拼、三分协调”组合拳,着力打通项目开工、建设堵点难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投资放量。对前置程序未如期实施、未如期开工、进度滞后的项目实施红黄旗预警,评选“红旗”项目褒扬激励、“黄牌”项目挂牌约谈,倒逼项目加快进度。力争省“千项万亿”项目、服务业重大项目、能源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均居全省前4。增发国债项目、超长期国债项目以及专项债项目开工率、资金使用率走在全省前列。
3.蚂蟥精神抢要素。锚定“2025年再获超长期国债100亿元以上,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要素占全省10%以上”目标,迭代优化要素争取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周赴省、月进京”对接,提高项目争取精准度,争取更多项目获得上级支持,更多资金流入金华。
(三)以重大改革为支点,推动共富先行示范
1.聚力共富惠民改革。一是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着力缩小城乡差距。打造“一县一业”产业集群,提升乡村产业效能,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条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全村集体收益分配机制,力争2025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9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7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86左右。二是深化“十百千万”结对,着力缩小区域差距。编制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结对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指导山区两县用足用好“1+1+1+1”的新型山海协作结对机制(省领导、国企、经济强县、社会领域),每年实施山海协作标志性项目30个以上、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落细落实“一县一方案”,迭代完善“一县一策”,做强“一县一业”。加快“产业、消薄、科创”三块“飞地”整合为“发展飞地”,积极探索以特色生态产业平台为基础的“双向飞地”建设模式,指导制定实施武义退出山区县行动计划、磐安赶超进位行动计划。三是深化“扩中提低”改革,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完善帮扶增收体系,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激励行动,压实“一户一策”干部帮扶责任,以共富市集、共富工坊等小单元撬动富民增收大场景。力争2025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家庭可支配收入10-50万群体占比达74%以上。四是持续打造对口工作“金名片”。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统筹推进对口合作,大力推进东西携手促振兴“四项行动”,加快构建对口工作新格局。推进援疆专列双向对开50列以上,共建东西部协作产业园12个以上,消费帮扶四川农特产品15亿元以上,帮助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
2.聚力经济体制改革。围绕项目全周期、产业全链条重大需求,打造具有金华辨识度的改革创新成果10个以上。一是迭代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集成审批”和企业投资项目“极简审批”,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容缺受理、迭代验收模式,推动审批服务从“集成极简”到“全面增值”。二是迭代社会信用建设。强化信用评价应用,推动重点监管信息、高频事项全范围应用。健全信用修复机制,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企业占比降至1%以下。三是迭代无感监测体系。围绕“无感监测”靶点,优化政策供给、提升审批质效、规范执法监管,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力争“无感监测”营商指数95分以上,稳居全省前三。
3.聚力民生领域改革。一是推动能源价格稳中有降。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鼓励市场主体和用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力争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280亿千瓦时。稳步落实天然气价格改革,迭代优化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成本联动机制,确保非居民天然气价格持续处于全省低位。二是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对标对表全省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健全完善我市收费目录清单,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公示制度,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联合常态化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工作,完善涉企收费监管长效机制,助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结合老年友好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等建设,持续升级养老服务“爱心卡”、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家门口的老年学堂、家门口的青创空间等公共服务,社区服务“1(老)+1(小)+N(特色服务)”场景覆盖率达到80%以上,10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度达到80%以上。
(四)以重大平台为支撑,发力攻坚“主战场”
1.畅通开放渠道,全面提升“港”的能级。一是建强核心平台。深入实施国际陆港枢纽引领行动,提速重大牵引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华东国际联运港、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双核”平台提档升级。2025年正式投用华东国际联运港智慧物流园、金甬铁路苏溪集装箱办理站等项目,建成落地金义综合保税区二期、义乌箱管中心(一期)配套仓储等项目,加快推进金华铁路枢纽扩容改造提升工程、华东国际联运港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建设,不断强化陆港枢纽引领度。二是畅通开放通道。不断强化义新欧、义甬舟、金丽温等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形成远洋、近洋“Y”型海陆通道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力争2025年,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支撑性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海铁联运班列集装箱运输40万标箱以上。三是融入区域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与周边兄弟省市常态化开展产研协同、科技对接。积极融入海洋强省战略,全力支持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争创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
2.强化产业培育,加快补齐“廊”的短板。一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算力中心建设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提高全市智算规模,打造浙中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集群,优化算力布局、强化平台培育,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6月底前编制出台《金华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意见》,全年培育招引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网络、元宇宙、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企业10家以上。二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化科技赋能,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引导浙师大和金职大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聚焦“十大工程”建设,开展省级战新产业集群培育,以现有核心企业为产业链龙头,以提高本地配套能力为目标,以重点引进与“嫁接”为手段,引育、落地一批战新产业重大项目。三要提能升级传统产业。实施“一业一集群”“一业一平台”“一业一方案”,依托“万亩千亿”重大平台、特色小镇等载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12个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营收达到7000亿元,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以上,把服务业打造成为引领发展的核心支撑。
3.突出龙头带动,不断集聚“链”的优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年实现规上总产值力争1200亿元以上,整车产量37万辆以上。一是统筹推进整车发展。全力推进金华零跑汽车三厂建设,力争2025年6月部分投产,年底前全面投产。启动三厂扩能项目窗口指导前期准备,争取2026年上半年完成备案。二是大力招引汽车产业项目。发挥链主企业、科研平台、专业中介机构作用,开展项目精准招引行动。组织本地零配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对接,争取更多企业进入整车供应链体系。力争招引(内培)汽车产业项目2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三是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行动,科学布局新能源维修网点,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组织金融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开发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经营周期相匹配的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