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3025/2022-01950

  • 文件名称:

    金华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 发布机构:

    市发改委

  • 成文日期:

    2022-08-04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

    日期:2023-04-07 10:28:53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人才资源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保障功能,根据《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金华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主线,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3.4万,每万人口人才数达到1153人。其中,党政干部队伍2.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0.0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5.4万人;其他人才15.65万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人才总量的24.6%,其中博士、硕士3168人;大专学历人员占35%。全市高级职称人数达到1.57万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7.93万人,高级工及技师以上人数达到3.83万人。全市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4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50人,评选确定市拔尖人才133名、市“321”第二层次以上培养人员169人。

    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人才紧缺状况依然突出,人才总体竞争力还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欠高。我市每万人口人才数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人才稀缺。二是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分布在企业的比例较低。人才在三次产业的分布中,主导我市经济发展的第二产业的技能型人才比例偏少。三是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人才开发投入相对不足,人才专项经费与我市财政收入总量不相称,引进人才的住房政策、补助资助力度等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市,产业集聚人才能力较弱,企业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四是人才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相对缺失,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创新,人才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建设为关键,以扩大人才总量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载体,保障人才投入,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激发人才资源活力,增强人才凝聚力,提升人才汇集力和辐射力,努力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队伍,为实现金华市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不竭的智力动力。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建立“一高地、两中心”,即建立浙江中西部人才高地,形成与浙中城市群相适应的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发展中心和区域性人才流动集散中心;建立灵活有效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构筑良好的人才创业和生活环境;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发展体系,扩大人才总量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分布结构,加大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力度,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进一步适应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具体目标。

    (1)人才总量目标。到201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年均增长8%;人才占人口比重提高到12%以上。

    (2)人才素质目标。到2015年,全市本科及以上人才比重提高到45%,每年新增高层次人才2000名。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比重达到75%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2.2万,中级职称人数达到16万;公务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90%以上;技能型人才队伍中,初级、中级、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40%:25%。

    (3)人才产业分布目标。按照我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为汽车、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制造、小商品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和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全市第一产业的人才达到3.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第二产业的人才达到30.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42%,第三产业的人才达到38.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3%。

    三、主要任务

    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扩大人才总量规模和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并重,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并重,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社会工作人才,支柱产业人才和其他重点领域人才全面发展,使人才资源总量、素质、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一)推进人才培育体系建设,增加人才资源总量

    1.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实施教育适度超前、以内涵为主外延为副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汇聚人才中的作用,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教育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强市”优势,继续大力抓好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优势,大力强化高等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金华技师学院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批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满足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2.加强人才创业创新载体建设。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搭建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加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金华科技园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园区档次,发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和培育人才。充分发挥“浙江中西部人才柔性流动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建立和完善高级人才信息库,打造人才柔性流动信息中心。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创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力争到2015年建成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科研试点站20家以上。加强浙江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金华园区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政策,优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努力提高创业园吸纳海外留学人员来金华创业的能力。加强重点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团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促进我市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

    3.加快构建完备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教育培训资源,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广泛、多样化的成才途径,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形成宽领域、广覆盖的学习教育网络,广泛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社会,使金华人才资源总量和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培育和规范培训市场,健全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和培训证书的管理制度。依托金华市委党校、金华教育学院、金华广播电视大学等成人学校,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合作,开设紧扣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的培训课程,在各行业中大力实施各类人才培训工程。强化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把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

    (二)推进“两高”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总体竞争力

    1.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提出具有全面性、前瞻性、科学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拔尖人才和“321”人才为主体,以重点学科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支柱产业、重要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积极探索建立竞争开发、动态管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选拔机制,研究制定第二轮金华市“321”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扎实做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市“32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等选拔推荐工作,切实抓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具有活力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基础信息库和科技成果库,完善高层次人才培训和考核机制,为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和成长环境。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各领域高级专家的领衔作用,建设以高级专家为核心的创新团队,着力形成与重点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人才队伍。力争到2015年,培养在国内或省内学科和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序列的高级专家30名;培养代表全市科学优势和学术、技术水平的市级学科技术带头人350名;培养在各自学科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和技术水平、在本行业起骨干作用的年轻优秀人才2000名,作为学科技术带头人的后备人选。

    2.实施浙中城市群内核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根据做强浙中城市群内核的人才需要,抓好各方面、各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市区成为人才集聚之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努力开辟引进各类人才的渠道,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单位实际需要,有计划、多形式、多层次地引进各方面、各领域人才。研究制定金华籍人才智力回归的相关政策,实施人才智力回归工程。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确定引进人才方向,及时修改完善引进人才专业目录,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加强和各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研发、人才培养、产学研对接合作,推行“项目+人才+智力”的人才汇集机制,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多渠道集聚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金华籍在外(北京、上海)博士联谊会作用,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鼓励高层次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来金华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等服务。进一步发挥人才载体、人才市场的平台作用,力争市区每年引进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引进紧缺急需人才5000人以上,形成与浙中城市群内核相适应的各类人才创业创新发展中心和区域性人才流动集散中心。

    3.实施创新型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工程。开拓国内外人才智力开发合作渠道,积极吸纳海外留学人员来金华创业发展,大力引进“外智”。充分利用“浙洽会”等,开展跨国界引进人才和智力活动,重点引进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级人才智力。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市“海内英才引进计划”,力争用5 年时间引进50名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的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和50个创新团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吸引人才的桥梁作用,大力促进人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国际性人才落户金华,鼓励举办各类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扩大金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力争每年实现与国外人才智力对接项目30项以上,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10名以上。

    4.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整合培训资源,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高职院校和重点中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围绕金华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要求,依托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加强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1-2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师资培养、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服务的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推进技师考评和激励制度改革,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健全以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考核鉴定模式,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到2015年,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工及以上比例达到25%。

    (三)推进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人才开发,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

    1.加强支柱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急需的专门人才队伍。加快培育引进汽车、装备制造、现代五金制造、小商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形成区域性人才和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切实加强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端人才引领高端产业,以高端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2.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加快培养引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经济、休闲旅游、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等紧缺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型创业人才、创新团队。到2015年,全市现代服务业人才总量达到15.5万人,占现代服务业从业人数的比重达到30%以上。

    3.加强社会事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金华市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宣传、文化、社会科学工作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到2015年,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9万人左右。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15年,培养确认省特级教师70名、市级名师名校长140名,高校硕博士比例达到40%以上。加强医疗卫生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市各类医疗卫生人才增加到3.5万人,其中,在国家、省内同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达到20-30名。

    4.加大非公领域的人才开发力度。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不断加强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股份合作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非公企业实际和人才需求状况,认真做好人员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推荐等服务。建立完善非公企业人才的医疗、养老、职称评定、专家评选、落户、税收减免等方面政策,使非公企业人才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配置上与其他人才处于平等地位,为非公企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5.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就业观念转变,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招聘平台建设,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征集和发布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办好公益性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扎实做好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不断增强就业见习基地活力和生命力,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切实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加大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督查和调研,认真总结和把握新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研究提出有效的应对办法和措施,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四)推进人才队伍全面发展,提升人才整体素质

    1.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完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善于理政治市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和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探索完善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严把公务员入口关,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公务员招录工作,把优秀人才选进公务员队伍。在加强政治理论、公共管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学历提升教育,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知识水平。

    2.以竞争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企业人才优先开发战略,鼓励和支持各类优秀人才到企业创业创新,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素养高、市场意识强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对规模以上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通过设立中外企业管理名家论坛,组织高级研修班培训,选派参加国内外培训等,提升其整体素质和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的能力。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评价体系,逐步实行职业经理人培训认证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参照国际惯例探索建立符合金华企业实际的首席执行官制度,更好地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和制度化。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董事长、总经理30%经过MBA高级研修班的培训,45岁以下的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8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并完成正规、系统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

    3.以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选拔造就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建设一支有梯队层次、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每年选派一定数量、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外高校、对口企业、本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研修提高。结合金华市支柱产业发展和人员知识更新需要,发挥金华市继续教育协会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开展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做好专业技术队伍的梯队建设,建立并推行以知识、能力和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专业和年龄结构优化,促进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趋于合理。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量达45万人以上,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5%以上,中级职称的达到35%以上。

    4.以技能操作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加强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次结构。大力推进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建设,在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制度,为劳动者提供专项职业能力公共认证服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5000人以上。

    5.以创业致富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生猪及肉制品、奶牛乳品、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中药材和食用菌、茶叶、优质粮油、水产养殖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优化提升和发展现代优质高效农业需要的科技人才、经营人才和创业人才。以“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契机,大力实施“十万农民技工”和“十万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行动”,以创业致富能力为重点,培养一批适应金华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科技示范户、乡村科技服务型、社会服务型人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广大农民创业致富。到2015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总量10.2万人,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全部轮训一遍。

    6.以职业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为抓手,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大力开发社会工作岗位,按照以需求定数量的原则,在涉及社会工作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和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研究设定社会工作岗位。大力培育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组织,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办法,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制度、社会工作者登记制度、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和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估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到2015年,全市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构建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制订出台新的人才政策,不断加大培养引进、政策扶持、项目资助、生活补助、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开展政策落实情况督查和绩效评估,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按政策全面落实人才各项待遇。落实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人才工作主体到位、责任落实、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二)健全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建设,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公务员录用、考核、职务任免与升降、奖励、处分、辞去公职、辞退、申诉等公务员法配套法规。深化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全员聘用制,逐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宏观管理和监督机制。

    (三)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业创新的分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人才社会保障体系。

    (四)优化人才工作服务机制。按照“拓领域、创品牌、重监管”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龙头作用,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民营人才中介和引进境外人才中介机构,加强人才市场监管,提高人才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党政人才、高层次留学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分类基础信息库。加大人才宣传力度,激励人才创业创新。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人才开发投入保障机制,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办法,保障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逐年稳步增长。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个人适当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机制。加强对人才开发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估,切实提高人才建设投入资金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