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3025/2022-02200

  • 文件名称:

    金华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年)

  • 发布机构:

    金华市发改委

  • 成文日期:

    2022-11-09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0年)

    日期:2022-11-09 18:01:15 来源:金华市发改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政策解读


    人口是建设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今后十年是金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和以市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的重要时期。为积极有效应对人口形势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综合影响,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根据《国家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金华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基期是2020年,规划期限是2021-2030年。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金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指导全市人口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全市经济社会各类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人口总量快速增长。2020年,金华市常住人口总量为705.07万人[1],成为浙江省人口规模第四大城市。相比2010年的536.15万人增加168.92万人,年均增加16.89万人。十年间累计增幅达31.51%,增幅在省内仅次于杭州(37.19%),排在第2位,大幅超过全国(5.38%)和全省(18.63%)的平均水平。金华市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也从2010年的9.85%增长到2020年的10.92%。2020年金华市户籍人口总量为493.90万人,比2010年增加27.25万人,年均增长2.73万人,年均增幅为0.56%,略低于全省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均水平(0.66%)。

    人口结构趋于老化。2020年,金华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16.02%,较全省平均水平18.70%低2.68个百分点。金华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处于全省最低,但也已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2]。2020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规模达到112.92万人,突破百万人口大关。全市65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口总数达81.71万人。相比于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9个百分点。同时,金华市常住人口中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2020年为69.68%,比2010年的72.26%下降2.58个百分点。人口总抚养比也由0.38上升至0.44,年均上升1.2个百分点,预计在2025年左右,金华市人口红利[3]的窗口期将关闭。

    人口素质持续改善。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为80.43岁,比2015年(79.35岁)增加1.08岁。2020年金华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比为13.40%,位于全省第7位,比全省平均水平(16.99%)低3.59个百分点。全市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总数为110.25万人,占比为15.64%;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66.28万人,占比为37.77%。与2010年相比,金华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改善,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6902人上升为13396人,增幅达94.09%。文盲率也从5.22%下降到2.93%。

    人口流动规模靠前。2020年,金华市流动人口规模达到330.37万人,低于杭州、宁波、温州,排在全省第4位。相比2010年增长101.27万人,年均增长10.13万人。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于省外,其中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为115.62万人,占比为35%;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为214.74万人,占比为65%。全市流动人口占全省流动人口总量2509.42万人的13.16%,超过全市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例,说明金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高。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贵州、江西、河南和安徽,这四省的流动人口合计占比为54.25%。省内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金华市域内跨县(市、区)的流动,占总流动人口的5.38%;其次为温州和浙西南地区,温州、衢州和丽水三市的流动人口合计占比为4.91%。

    人口分布成块状聚集。金华市人口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20年金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8.19%,比2010年(58.97%)提高了9.22个百分点。但金华市城镇化率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2.17%)3.98个百分点,仅排在全省各地市的第7位。金华市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婺城区这4个市(区),合计占比为69.06%,其中义乌市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26.37%。从2010年到2020年,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婺城区的新增常住人口数量合计占全市新增常住人口总数的79.3%。其中义乌市常住人口增长62.54万人,增量位列全市第一。而兰溪市、浦江市、磐安县人口数量占全市比例呈下降趋势。

    人口联系以周边为主。根据手机信令数据,金华市内人口流动主要集中在婺城区、金东区、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和永康市,上述6个市(区)的人口流动频次约占全市的80%,其中婺城区与金东区、义乌市与东阳市的人口联系最为紧密。同时,金华市人口流动以省内为主,省内的人口流动频次占整个长三角区域的97%以上。在省内,金华市的人口联系以周边县(市、区)为主,联系最为密切的为诸暨市、龙游县和莲都区。

    表 1 “七普”金华市常住人口数据比较

    区域

    (万人)

    十年增幅(%

    城镇化率(%)

    大专以上占比(%)

    0-14岁占比(%)

    15-59岁占比(%)

    60岁以上占比(%)

    全国

    141178

    5.38

    63.89

    15.47

    17.95

    63.35

    18.70

    全省

    6456.76

    18.63

    72.17

    16.99

    13.45

    67.86

    18.70

    杭州

    1193.60

    37.19

    83.29

    29.32

    13.02

    70.12

    16.87

    宁波

    940.43

    23.65

    78

    17.84

    12.26

    69.63

    18.10

    温州

    957.29

    4.94

    72.16

    12.64

    15.28

    68.22

    16.50

    嘉兴

    540.09

    19.98

    71.34

    15.25

    12.08

    68.62

    19.30

    湖州

    336.76

    16.38

    65.64

    13.67

    11.94

    66.72

    21.34

    绍兴

    527.10

    7.30

    71.02

    15.25

    11.89

    65.52

    22.59

    金华

    705.07

    31.5

    68.19

    13.40

    14.30

    69.68

    16.02

    4

    2

    7

    7

    5

    2

    11

    衢州

    227.62

    7.23

    57.57

    12.37

    14.75

    59.80

    25.44

    舟山

    115.78

    3.26

    71.89

    18.11

    9.81

    65.31

    24.88

    台州

    662.29

    10.96

    61.98

    11.57

    14.69

    65.74

    19.57

    丽水

    250.74

    18.44

    61.82

    11.75

    15.97

    62.79

    21.24

    综合来看,过去十年,金华市常住人口总量大幅增长,人口素质持续改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金华市还存在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首位度不高等问题。

    (二)主要优势

    金华市在未来中长期发展有以下几个优势:

    经济增长活力强。金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8.3%、6.8%、29.4%。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产业指数和区域贸易指数位列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首位。

    城市发展潜力大。金义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实现扩容,成功纳入长三角中心区范围。全域共建进一步强化,同城化有效推进,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等项目有序实施。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中国(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全市网络零售额、外贸出口均位居全省第2位。“义新欧”中欧班列改革做法被评选为省改革创新最佳案例,金华荣获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称号。

    生态居住环境美。浙中生态廊道主廊道基本贯通,浙中大花园建设成效显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连续七年夺得“大禹鼎”,国家资源循环示范城市试点、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水环境显著改善, 8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并优于Ⅱ类。空气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六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引才配套政策好。全市先后推出《关于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浙中崛起的若干意见》、“智选金华”优秀高校毕业生集聚工程、高技能人才“金领511”培育计划、“双龙引才”新政20条等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市新增硕士及以上学历4500人,新增副高以上职称2904人。并且从2019年到2020年,全市连续两年引育大学生超10万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超10万人。

    (三)背景环境

    一是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宏观机遇挑战并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政治、经济、安全、科技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大流行,各国经济社会脆弱性升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金华市的外贸型经济面临持久冲击。同时,我国正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金华市带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潜在机遇。

    二是多重战略红利叠加下,市域发展潜力巨大。浙江省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全省“四大建设”持续推进,2022年杭州亚运会也将为全省带来溢出分享效应。金华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和全省内陆开放高地,拥有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义甬舟”“义新欧”等开放大通道,还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改革试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全国人口见顶背景下,人口集聚不进则退。中央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对于提振生育率将发挥积极作用。但预计“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口总量将达到峰值。对于金华市来说,人口红利趋于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同时,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也不断凸显,人口将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与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兄弟城市相比,金华的区位优势不明显,人口集聚面临一定的压力。

    四是新兴业态更迭浪潮下,人才成为核心引擎。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将对经济增长、产业转型、社会治理、生活形态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新型商贸、智能制造、智慧文旅等新兴业态不断拓展迭代,成为带动引领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核心变量,得人才则得产业,得产业则得发展先机。未来必须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充分引进和留住各类人才,从而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满动能。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为主线,构建育儿友好社会、增强人口集聚优势、打造人才高地、加强人力资本积累、积极应对老龄社会、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全面共享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将人口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将人口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全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不断健全人口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改革引导,持续创新。积极破除制约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把握人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特点,优化和创新人口管理理念和方法。

    ——尊重规律,正向调节。尊重人口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实施全面三孩生育政策,大力吸引外来劳动年龄人口,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政策体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数字赋能、精准施策。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信息技术,建立人口数字治理平台,提升人口服务质效,为预判人口发展趋势、预警社会风险、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提供精准支撑。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人口规模平稳增加,人口结构取得优化,人口集聚更加协调,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人口服务优质精准。到2030年,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集聚、人口素质、人口服务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人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更加凸显,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人口规模迈上新台阶。实施积极的人口生育和引进政策,持续提高人口规模,2025年金华市常住人口总量达到740万人左右,2030年达到765万人左右。

    ——人口结构实现新优化。保持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69万人,2030年达到185万人。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综合应对老龄化社会,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人口集聚达到新高度。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协调度达到更高水平。人口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全市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以上,2030年达到77%以上。

    ——人口素质达到新水平。人均预期寿命持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增加,2025年达到12年,2030年达到13年。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25年达到140万人,2030年达到180万人。

    ——人口服务取得新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优质均衡,按照常住人口数量配置社会事业类资源。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表2 金华市中长期人口发展指标

    序号

    单位

    2020

    2025

    2030

    1

    常住人口总量

    万人

    705

    740

    765

    2

    人均预期寿命

    80.43

    80.69

    81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8.19

    73以上

    77以上

    4

    人才资源总量

    万人

    148.5

    169

    185

    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43

    12

    13

    6

    大专以上学历人口

    万人

    94.45

    140

    180

    7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2.84

    3.5

    4.3

    8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

    5.04

    6.5

    7.5

    9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

    14.6

    25

    33

    1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万人

    392

    410

    425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构建育儿友好城市

    深入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及我省优化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措施,清理和废止与人口发展形势和最新人口政策不相适应的各项法规、政策、措施。探索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育儿津贴、托育费用补助等。严格落实婚假、产假、男性护理假、育儿假、独生子女护理假,劳动者休假期间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计算工龄等。大力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对处于孕期、哺乳期和产假未休完即返回工作岗位的女性可实行弹性工作制度。在保障性住房分配方面根据家庭子女数量制定相应倾斜措施。以竞争性排序方式确定购房购车、素质培训名额时,对家庭子女数量设置阶梯性加分项。

    大力完善0-3岁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普惠型幼儿园覆盖面达到91%。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的幼儿。依托社区、幼儿园、乡镇卫生院和妇幼保健机构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分布式、连锁化、专业化的托育服务设施,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支持人员密集的产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大学校区等因地制宜设置适用于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需求的托位设施。依托社区提供托管服务和育儿培训,推广“放学后托管服务”模式。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生育全流程服务体系,加强对女性孕产前后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优化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项目,提高适龄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率、产前血清学筛查覆盖率、高龄孕产妇产前诊断率。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加快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及儿科建设。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营养不均衡、龋齿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支持孕育能力提升相关技术研发及规范化研究,满足家庭生育需求。

    (二)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增强人口集聚引力

    积极打造浙中产业高地。深入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重点细分行业产业链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五金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现代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量子通信、新材料等未来产业。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打造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培育壮大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重点产业。提升现代商贸、影视文化、康养旅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商贸综合体、大型市场、消费街区等商贸体系布局,创新发展餐饮、家政、养生、美容等生活性服务业O2O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拓展文化创意屋、网红打卡点、文创集市等消费新场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夜间经济新IP、全省样板街区。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以金义新区为战略重点,推进金华市区和义乌市聚合发展,加快形成金义黄金主轴。加快推进各类人口集聚平台建设。产业园区依托特色产业,通过保障人才居住住房,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吸引外来人口。高教园区通过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产学研平台,吸引毕业大学生就地就业。深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公交都市、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加大城市有机更新力度,打造“宜居金华”。加快布局建设“城市大脑”、应急设施、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以全域感知网络创新城市运营管理。持续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推动城市社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转型。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彰显金华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提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三)完善分类政策体系,打造区域人才高地

    构建人才引育体系。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全面落实“双龙引才”新政,深入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等六项立体化引才工程。办好金华发展大会、工科会,每年招引顶尖或领军人才超100名、硕士博士超5000名。围绕金华市的产业体系加快集聚一批技能型人才,每年引育技术技能人才10万名以上。持续举办“百家名企进名校”“百企万岗进校园”等活动,实施在金高校毕业生留金行动,每年招引大学生10万名以上。组织企业家赴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优秀企业考察交流学习,着力培育青年企业家,不断提升金华企业家队伍整体水平。建立百名机关干部、百名新生代企业家双向交流制度,实现政府对企服务水平、企业创新战略谋划能力同步提升。

    完善人才平台体系。全面推进浙中科创走廊建设,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打通科创人才流动大动脉。加快完善金华(上海)科创中心和人才大厦运营机制,建设金华(北京)科创中心、金华(深圳)人才大厦等,形成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大人才科创飞地格局。加快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50人。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院校合作创办专业化学院。推动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优化人才服务政策。坚持引才和留才并重,持续放大“双龙人才基金”杠杆作用,进一步降低人才落户门槛,深化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专项服务,更好将人才留住。优化“人才码”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人才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企业评价+政府奖励”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成立人才发展集团,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强化人才金融保障,优化升级金华人才银行金融服务。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对各类人才给予相应的购房补助和生活补贴。强化对人才政策的跟踪反馈,营造最优人才生态。

    (四)稳步提升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本积累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突出预防为主,加强人群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控制,强化慢性病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坚持“三医联动”,持续深化医改综合试点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构建“双下沉、两提升”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责任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布局结构,重点加强中医、儿童、妇产、精神、老年、护理和康复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提升全民健康体检服务水平。

    提升新增劳动力素质。提升职业院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对接主导产业与特色经济,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开发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精品课程。建成一批省级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新时代“百工之乡八婺金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智慧技能培训一体化平台建设,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到2030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4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数量力争达到5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左右。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开展精准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五)构建综合应对体系,积极应对老龄社会

    建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将老年人才开发利用纳入各级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适当延长工作年限,支持老年人才再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帮助有意愿的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培训。鼓励有关方面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开展劳务中介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老年人制定弹性工作制度,推动用人单位与受聘老年人依法签订书面协议,保障老年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合法收入和健康权益。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先支持老年医疗、康复、护理等机构建设和床位资源配置,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服务网络。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康复护理服务供给,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提升老年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床位占比。努力增加康复护理和长期照护服务供给,鼓励综合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积极推进安宁疗护服务,研究制定安宁疗护准入标准、服务规范和医保、财政支持政策。探索建立安宁疗护服务联动机制,完善转诊和会诊服务,加快建立安宁疗护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布局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养老、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广磐安医养康养新型养老模式,实现康养联合体县(市、区)全覆盖。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技能认定、信用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到2025年,全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提高到25人以上。建立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推进认知障碍专业照护改革,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机构床位数的58%以上。全面建立以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居家社区探访关爱制度,健全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打造高质量老年产业体系。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出发,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开发适老生活用品市场。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的照料、康复、护理等不同应用场景,加快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看护和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康复辅助器具等智慧老年产品。大力引进龙头老年用品企业,打造老年用品品牌。积极举办各类养老产品展销会、博览会、洽谈会,支持建立老年用品网络交易平台。结合金华本地旅游和环境优势,积极发展老年康养业和老年旅游业。

    加强适老设施体系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工具、信号灯、隔离带等设施的适老化改造力度,在车站、机场、客运码头、旅游景区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老年人服务标志、开辟等候专区或专座,配置助行辅助器具。加强对坡道、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的无障碍改造。加快推进老年宜居环境的硬件体系建设和改造,完善老年宜居环境相关标准规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

    优化老年社会参与体系。鼓励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优良传统教育、社会公益慈善、基层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广泛开展“银龄互助”活动,倡导和支持低龄、健康老年人为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积极开展银龄讲学计划,调动优秀退休教师继续投身教育的积极性,助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坚持扶持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大力发展老年协会等老年社会组织。大力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依托“第三年龄学堂”等平台终端,打造老年教育“空中课堂”。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辅导老人学习智能手机应用方法,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享受智慧生活。

    (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打造美好幸福家园

    打造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到2025年,全市二级以上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分别达到80%、90%以上,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力争达到100%。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共同体建设全覆盖,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达到60%以上。加快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深入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工程和名校培育工程,培育一批示范引领名校,引进一批优质品牌学校,创建一批特色高中学校。加快产教融合,到2025年建成省级高水平中高职学校4所,省级高水平中高职专业群15个。加快浙中高等教育高地建设,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市校合作,大力支持浙江师范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确保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建设高质量推进,支持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省“双高”建设。高标准建设金华理工学院,支持其他在金高校高质量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特色教育质量。探索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推动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成金华开放大学,提升社区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

    建设浙江中西部医疗中心。持续实施健康金华行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全市主要健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全面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院”建设,迭代升级“智慧医疗”服务,实现“一键就医”。加快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监测预警、精密智控、医防融合等机制,打造省内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实施县以上医院提档升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和村级卫生服务“网底”工程。高位推进“医学高峰”建设,到2025年建成3家本科医学院校、10家高水平医院和10个高影响力专科。深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规范发展。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升“八婺中医药”影响力。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扩面,到2025年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选缴保费”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业空间和灵活就业的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建设“就在金华”“智配直享”“就帮到底”等就业服务数字化平台,健全统筹城乡、线上线下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培训、帮扶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无欠薪”行动。探索完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深化“智慧仲裁”等多跨场景应用,打响“金华安薪”品牌。

    推进人民幸福安居。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创新土地出让方式,推进商品房现房销售试点,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建立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住宅用地供应,改革优化住房公积金政策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补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改建等方式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监管,促进租购住房享受同等权利公共服务。全面开展城乡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大力落实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动态消除危房安全隐患。提升住房设计水平,打造现代宜居型“婺派民居”。

    构建系统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政策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政策的衔接和集成。简化救助流程,构建以智慧平台为载体、专项救助为重点、多元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时代社会大救助体系。创新智慧大救助模式,全面对接应用省“浙里救”信息平台,迭代升级金华功能模块,实现经济状况统一核对、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需求统一发布、救助绩效精准评估。进一步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确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有基本保障。完善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提高救助水平。推进预防性、发展性救助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县级救助服务联合体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占当地救助资金3%以上,推进由物质型向“物质+服务”转型。实施人文关怀和社会救助幸福清单全覆盖行动计划,实现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率100%,救助家庭探访关爱率100%,幸福清单送达率100%。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数字化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政策制度,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兴办普惠性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服务机构。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探索完善公建民营、民建公助、委托代理服务等模式。加强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监管体制建设,健全准入、评价、激励、退出等机制,促进公办民办机构公平竞争、规范运营、协调发展。以城市大脑为支撑,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打造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深入实施“智慧民生”工程,率先在数字生活新服务、数字教育新服务、数字养老新服务等多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中实现突破。推动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持续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应用。

    (七)保障重点人群权利,促进全面共享发展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积极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权利,推动男女职工同工同酬。将妇女合法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纳入地区普法规划,针对留守妇女、单亲母亲等弱势群体,提供定期定点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等权益保护服务。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常设妇女求助热线等沟通联络渠道,与居委会、村委会、公安机关建立有效沟通、协同调查与处理机制。关注青少年女性,特别是加快发展地区女性受教育权保障,呵护下一代女性健康成长。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大力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响应机制,构建以家庭监护为基础、政府监护为保障、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保障制度。加强校园管理与安全教育,主动预防积极应对校园欺凌现象。加强法治和安全教育,加强校外、假期安全防范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开展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提高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增强社区对青少年课余托管、兴趣发展、文化生活等服务功能。继续做好困境儿童生活费发放工作,落实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应保尽保。

    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实施一批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大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激励力度。支持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向有创业意愿的青年人才开放各类设施,支持发展一批专门为青年人才提供创意转化、中间试验的青年主题专业众创空间。创新青年创业专属金融产品的运用方式,简化资金申请发放程序。优化青年人才安居服务,坚持“房住不炒”的房产调控定位,让合理的房价成为吸引青年人才来婺留婺的重要因素。探索推进更加符合青年人才住房需求的青年人才社区,提高居住品质。推进城市新兴商业业态布局,建设一批符合青年人需求的体验式消费休闲场所。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推进“基层党建+退役军人事务”创新,强化荣誉表彰,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深化权益维护代办机制,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推进“老兵智享”智慧服务品牌建设,聚焦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构建军地协调、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高效协同机制,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加强困难退役军⼈帮扶援助工作,确保共同富裕道路上退役军人一个都不掉队、现役军人家庭一户都不能少。

    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增强残疾人保障服务能力,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普及残疾儿童少年的免费教育,完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充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全面推进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全覆盖,精准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健全残疾人托养照料和康复服务体系,提高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和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补贴标准。加强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社区精准康复服务。建立健全残疾人就业创业机制,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多渠道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

    (八)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提升人口治理水平

    优化创新人口工作机制。加强人口发展顶层设计,推动相关专项规划与人口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对出生、婚姻、死亡、户籍、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人口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促进产业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等方面的人口配套政策,在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台更多有利于促进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强人口监测和形势研判。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和人口变动趋势。建立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库,实现教育、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医保、社保等人口服务基础信息融合共享、动态更新。建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人口发展与社会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布局、城镇化格局、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互动关系等重大课题调查研究。科学预测和分析人口因素对重大决策、重大改革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影响,促进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有效衔接。加强与社会高端智库合作,完善重大人口政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合理性。

    健全完善人口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持续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按照“房户合一、以房管人”模式整合资源,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流动人口网格化、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大对流动人口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对流动人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给予政府资金支持。强化人口信息登记采集及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的准确性,做好“来有登记”“走有注销”。完善惠及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加强境外人员管理服务。建立健全境外人员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依法、文明、公正地为来金华就业、经商、留学、旅游的境外人员提供服务。制定并完善境外留学生出入境、长期居留、税收等配套措施,放宽技术人才永久居留条件,吸引国际人才留在金华创新创业。结合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及其他重大安全事件,做好来自重点国家及地区境外人员的登记与管控工作。加强境外人员聚集区域综合管理服务,建立必要的综合管理服务队伍、工作站,维护社区秩序并为境外人员提供便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人口工作的全面领导,整合各部门资源,发挥人口发展工作合力,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整体工作格局。各部门、各地区要高度重视人口发展工作,明确分工、细化任务,确保人口发展相关工作稳步推进。各级各部门要与本规划做好衔接,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完善人口发展政策体系,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二)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人口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人口态势、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围绕全市人口发展形势、优化生育政策、孝亲敬老等方面,全面开展人口市情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数字治理

    结合城市大脑建设,建立完成人口大数据平台和数据库。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 实现人口数据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为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和精准提供人口服务奠定数据基础。加强人口数据的共建共享,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人口信息服务。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精简服务办理时间期限,提高服务效能。

    (四)实施监督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和督查,建立规划执行评估和考核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规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政策与重大工程实施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规划期末,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名词解释

    常住人口:居住在本市且户口在本市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市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市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市的人。

    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设区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

    老龄化: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的比重。

    城市首位度:市辖区人口占全市域人口的比重。

    人才:根据市委人才办的标准,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共六大类。

    [1] 本规划中涉及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均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2]轻度老龄社会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10%的社会,中度老龄社会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20%的社会, 重度老龄社会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30%的社会。

    [3]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大,人口红利越明显。在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0.5时称为人口红利期。



    相关链接:    金华市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