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307000025923025/2021-01960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金华市人民政府
2021-07-21
主动公开
朗读
(经2021年2月25日金华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金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
从“十四五”时期起,我市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将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紧扣“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
(一)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我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市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工作总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实干、争先进位,全面打赢“九场硬战”,高水平谱写了“八八战略”金华新篇章。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分别达到4704亿元和95431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23亿元。创新动能进一步加强,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成功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金华科技城、双江湖科教园区等科创平台建设运行,列入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个,命名省级特色小镇3个。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无证明城市”、企业开办“零见面”“标准地+承诺制+代办制”改革等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中国(义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建设,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经验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跨境网络零售出口、外贸出口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二,荣获中国“一带一路”最具活力城市称号。都市区共建进一步强化,成功纳入长三角中心区范围,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金义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实现扩容,金义新区获批设立,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金义东市域轨道交通等项目有序推进,都市区一体化供水取得突破,全域同城化有效推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连续六年夺得“大禹鼎”,国家森林城市群试点、国家资源循环示范城市试点、省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浙中生态廊道主廊道基本贯通,浙中大花园建设成效显现,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获2019绿色中国特别贡献奖。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武义、磐安实现“摘帽快跑、绿色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13:1缩小至2.03:1。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质扩面,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实现全覆盖,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民生保障全面加强,文化金华、平安金华、法治金华、清廉金华建设全面深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四连冠”,“平安金鼎”县(市、区)实现满堂红。“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造“重要窗口”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产业转型升级不快,产业层次总体偏低,资源消耗仍然较大,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偏弱;招大引强效果不够明显,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特别是市区标杆性、引领性项目落地不多,经济增长新动能不够;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大院名校和科研院所招引力度不强,科技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形成,创新能力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区域经济增长后劲和潜力不足;市级统筹能力不强,一体化发展尚未凝聚合力,都市区“散”的问题亟待破解。此外,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防灾减灾等领域薄弱环节仍然不少。为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强化攻坚克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长治久安。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5年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指标 性质 | |||
2020年目标 | 规划年均增速〔累计〕 | 2020年 | 年均增速 〔累计〕 | |||||
经济总体实力 | 生产总值(亿元) | 3481 | 4880—5000 | 7.5—8 | 4704 | 5.7 | 预期性 | |
人均生产总值(户籍人口)(元) | 73043 | 99200—102000 | 6.9—7.5 | 95431 | 5 | 预期性 |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 309 | 455 | 8 | 423 | 6.5 | 预期性 |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51.7 | 54.3 | 〔2.6〕 | 58.1 | 〔6.4〕 | 预期性 | ||
五大千亿产业总产值 (总收入)(亿元) | 11220 | 20000 | 12以上 | 15712 | 7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 | 15.1 | — | 15 | — | 8.7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783 | 2870 | 10 | 2611.9 | 7.9 | 预期性 | ||
创新发展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重(%) | 2 | 2.5 | 〔0.5〕 | 2.0左右 | 〔0〕 | 预期性 | |
发明专利量 | 发明专利授权量(件) | 1015 | 2000 | 14.5 | 3993 | 31.5 | 预期性 | |
万人发明专利 拥有量(件) | 5.68 | 10 | 〔4.32〕 | 18.11 | 〔12.43〕 | 预期性 | ||
互联网普及率(%) | 60 | 85 | 〔25〕 | 85左右 | 〔25〕 | 预期性 |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9.86 | 14 | 7.3 | 13.5左右 | 6.5左右 | 预期性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20.9 | 28.0 | 〔7.1〕 | 20.2 | 〔-0.7〕 | 预期性 | ||
协调发展 | 城市化率(%) | 按常住人口 | 64.5 | 69.0 | 〔4.5〕 | 69左右 | 〔4.5〕 | 预期性 |
按户籍人口 | 38.8 | 46.7 | 〔7.9〕 | 47左右 | 〔8.2〕 | 约束性 | ||
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18 | 25.0 | 〔7〕 | 25.0左右 | 〔7〕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 消费比重(%) | — | 省下达目标 | — | — | — | 约束性 | ||
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 | 〔25〕 | 7.5 | 〔36.6〕左右 | 8.6 | 约束性 |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333.1 | 319.3 | 〔-13.8〕 | 319.3左右 | 〔-13.8〕 | 约束性 | ||
万元生产总值耗地量 (平方米) | 35.69 | 24.8 | 〔-10.89〕 | 29左右 | 〔-6.69〕 | 约束性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21〕 | —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完成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吨) | 化学需氧量 | 69600 | 〔16.8%〕 | — | 约束性 | |||
二氧化硫 | 43509 | 〔21%〕 | — | 约束性 | ||||
氨氮 | 9838 | 〔16.8%〕 | — | 约束性 | ||||
氮氧化物 | 44159 | 〔21%〕 | — | 约束性 | ||||
空气 质量 | 细颗粒物(PM2.5)浓度降低(%) | (浓度51) | 40 | 〔11.8〕 | (浓度28) | 超额完成 | 约束性 | |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 73.3 | 85.0 | 〔11.7〕 | 92.1 | 〔18.8〕 | 约束性 | ||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质比例(%) | 66.6 | 80以上 | 〔13.4〕 | 100 | 〔33.4〕 | 约束性 | ||
森林 增长 |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 3100 | 4475 | 〔1375〕 | 4475.6 | 〔1375.6〕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61 | 61以上 | — | 61.82 | — | 约束性 | ||
开放发展 | 进出口总额(亿元) | 3044 | 4900 | 10 | 4866.6 | 9.8 | 预期性 | |
外贸出口总额(亿元) | 2958 | 4660 | 9.5 | 4613.3 | 9.3 | 预期性 | ||
进口总额(亿元) | 86 | 240 | 23 | 253.3 | 24.1 | 预期性 |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2.7 | — | 〔24〕 | 3.25 | 〔16.89〕 | 预期性 | ||
浙(婺)商回归投资额(亿元) | 261 | 420 | 10 | — | 20(三年增速) | 预期性 | ||
共享发展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378 | 50500 | 8 | 50580 | 8 | 预期性 | |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43193 | 62000 | 7.5 | 61545 | 7.3 | 预期性 | ||
农村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0297 | 30500 | 8.5 | 30365 | 8.4 | 预期性 |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7.8 | — | 〔35〕 | 26.6 | 〔72.9〕 | 预期性 |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6.3 | 62.0 | 〔5.7〕 | 62.0左右 | 〔5.7〕 | 预期性 |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3.5 | 14 | 〔0.5〕 | 14.36 | 〔0.86〕 | 约束性 | ||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套) | 19131 | — | 〔37871〕 | 3066 | 〔99155〕 | 约束性 | ||
常住人口每千人口执业 (助理)医师数(人) | 2.56 | 3.2 | 〔0.64〕 | 3.55左右 | 〔0.99〕 | 预期性 | ||
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 床位数(张) | 34 | 50 | 〔16〕 | 57.38 | 〔23.38〕 | 预期性 | ||
人均期望寿命(年) | 79.35 | 79.5 | 〔0.15〕 | 80.43 | 〔1.08〕 | 预期性 |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137 | 0.067 | 〔-0.070〕 | 0.021 | 〔-0.116〕 | 约束性 |
注:1.〔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2. 细颗粒物浓度以2013年为基数;3. 从2019年开始,浙(婺)商回归投资额不再列入招商引资统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环顾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中美全方位战略博弈加剧带来国际治理秩序震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全球疫情流行之变、全球经济衰退之变、中美经贸格局之变“三变”显化。放眼国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趋势长期向好,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由中等收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立足我省,作为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经济大省,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快速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发展格局释放新需求,“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红利加快转化为新动能,改革开放将增创新优势。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已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新征程。在剧烈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审视金华,作为全省内陆开放高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金华将迎来新发展格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等多重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创造新机遇。金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拥有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义甬舟”“义新欧”、跨境电商等开放大通道,发挥市场、区位、交通、平台等优势,深化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金华在更高水平、更高平台上推进对外开放带来新契机。同时,新发展格局更有利于协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激发消费潜力,提升行业竞争力,更有利于我市打造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赋能现代物流体系及世界小商品之都带来新机遇。金华和金华(义乌)分别是国家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通过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新格局,构建高质量现代交通网,不断放大“区位+交通”效应,着力打造“一带一路”门户枢纽和长三角南翼综合交通门户枢纽,为金华巩固全球贸易优势,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提供支撑保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打造区域中心和全省重要增长极提供新机遇。金华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也是长三角经济圈向西南拓展的重要节点城市。主动对接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深度融入长三角,有利于巩固我市在长三角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我市打造长三角区域高端要素外溢落户、技术转移转化的集中承载区和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前沿阵地,建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区域中心和全省重要增长极带来历史机遇。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赋予新机遇。金华拥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改革试点,是浙江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先行区和试验田。随着“两优一高”市等改革全面深化和加速推进,必将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制约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体制障碍、机制梗阻、政策约束逐步破解,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得以持续优化。
但同时,世界经济低迷和逆全球化加大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风险,低端锁定的产业结构和逐步弱化的成本优势使我市转型升级发展难度增加,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加速转型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带来新挑战。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判断,增强“窗口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展望二〇三五年,现代化、一体化省域第四大都市区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高层次现代产业、高能级组团城市、高效能政务服务、高品质美好生活全面建成,体现中国气派、金华韵味、令人向往的创新、开放、人文、生态、幸福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功能更加彰显,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成为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重要窗口”的重要板块,实现“浙中崛起”。
到二〇三五年,经济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区经济、城市经济升级,高水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金华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面打响“学在金华”“健康金华”“宜居金华”品牌,建成文化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信义和美”成为金华城市鲜明标识;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之比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实现领先,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全面处于先进水平,高质量建成浙中大花园;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金华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打造增长极、共建都市区、当好答卷人,强化“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工作导向,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全力打造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国际影视文化之都、创新智造基地、和美宜居福地,努力交出建设“重要窗口”十张高分答卷,打造十块金字招牌,以市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贡献金华力量。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聚力“九市建设”,发挥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打造硬核成果、形成发展胜势,交出建设“重要窗口”的阶段性高分答卷,基本打造完成十块金字招牌,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到2025年,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都市区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生产总值超6600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以上。
1.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省中等水平,重要指标实现“六倍增六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经济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显著提升,建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韧性强、产业层次高的现代产业集群。
2.打造民营经济强市。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环境更加优化,亲清政商关系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数字化改革赋能作用更加显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建立。民营经济活力充分迸发,谱写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打造双循环发展先行市。“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功能进一步增强,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为统领的制度型开放取得显著进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推进“义新欧”“义甬舟”“网上丝绸之路”开放大通道建设,高质量推进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大市优势更加凸显,国内外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到2025年,内外贸突破万亿规模。
4.打造“两优一高”市。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信用承诺为基础的审批流程更加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进,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便民服务最优、机关效能最高市,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市营商环境便利度90%以上。
5.打造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聚焦组团式城市群形态,强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综合交通体系,全域同城化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实现“到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和相邻城市半小时联系圈”。
6.打造文化强市。以八婺文化为统领,推动诗路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影视文化、数字文化交融汇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第四大都市区和现代化城市相适应,新时代金华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在社会文明进步、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方面成效显著,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80亿元。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重要文旅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基本建成。
7.打造浙中花园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持续优化,全域美丽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建成“无废城市”,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100%,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浙中生态廊道全域贯通,浙中大花园基本建成。
8.打造幸福宜居城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持续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供给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体制创新,高品质的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文化等服务更加充分,在公共服务现代化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9.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清廉金华建设纵深推进,“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全面深化,市域治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走在前列。
类别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年均/累计 | 属性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 | — | — | 6.5以上 | 预期性 |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 — | 6以上 | 预期性 | |
3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69 | 74以上 | — | 预期性 | |
4 | 网络零售额(亿元) | 3591.2 | 4600 | — | 预期性 | |
5 | 交通物流业增加值(亿元) | 140 | 200以上 | — | 预期性 | |
科技创新 | 6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 | 2.8 | — | 预期性 |
7 |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 127.65 | 150 | — | 预期性 | |
8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3.5 | 5.5 | — | 预期性 | |
9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6 | 8以上 | — | 预期性 | |
改革开放 | 10 |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亿元) | 4866.6 | 6000 | — | 预期性 |
11 |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亿元) | 100 | 160 | — | 预期性 | |
12 | 实际使用外资额(亿美元) | 3.25 | 4 | — | 预期性 | |
13 | 中欧班列(义新欧)运行数(列) | 1399 | 3000 | — | 预期性 | |
文化发展 | 14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 336 | 480以上 | — | 预期性 |
15 | 居民综合阅读率(%) | 89.2 | 92.5 | — | 预期性 | |
生态环境 | 16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 — | 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17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18 | 万元GDP用水量降低(%) | — | — | 省下达目标 | 约束性 | |
19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92.1 | 省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20 | 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28 | 省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21 |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100 | 100 | — | 约束性 | |
22 | 森林覆盖率(%) | 61.82 | 61.82 | — | 约束性 | |
市域治理 | 23 | 依申请政府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 | 82 | 90以上 | — | 约束性 |
24 |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6.36 | 20以上 | — | 约束性 | |
社会民生 | 25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6 | 3.5 | — | 预期性 |
26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8 | 11.3 | — | 约束性 | |
27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 | ≤3.5 | 预期性 | |
28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 | — | 6.5 | 预期性 | |
29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常住人口)(人) | 3.55 | 4.3 | — | 预期性 | |
30 |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6.21 | 7 | — | 预期性 | |
31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392 | 410 | — | 预期性 | |
32 | 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 15 | 25 | — | 预期性 | |
33 |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 | — | — | 〔5〕 | 约束性 | |
34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2.6 | 3 | — | 预期性 | |
35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0.43 | 80.69 | — | 预期性 | |
安全保障 | 36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021 | 0.01以下 | — | 约束性 |
37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170.5 | 170.5 | — | 约束性 |
注:1.2020年数值均为初步统计数。2.〔〕为五年累计数。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货物贸易进出口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按当年价格计算。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来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内源式创新和外源式协同,加强人才内育外引,深化科研创新体制改革,优化创新能力布局,高标准建设浙中科创大走廊,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位置,完善外部引进和本土培育相结合的人才集聚机制,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异地工作制、新乡贤对接制等人才引进灵活机制。深化金华发展大会,扩大金华工科会影响力。加强科技新婺商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婺星回归”计划,发挥金华海内外人才总会资源优势、组织优势,持续推动金华籍人才智力和资本回归。深化“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构建“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集聚一批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全面落实“双龙引才”新政。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和青年博士倍增计划,提高在站博士后经费标准和出站留金补贴标准。建设青年创新学院,建立青年人才阶梯式培育机制。加快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设立金华企业家学院,建立“创二代”挂职培养机制。加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应用型、技能型、经营型人才的引育留力度,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专业水平一流的“金华工程师”和“八婺师傅”。
完善人才平台体系。建设一批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推动浙中科创大走廊纳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统一招商引智平台。支持金华科技城、双江湖科教园区争创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与院校合作创办专业化学院。推动人才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探索建立“企业评价+政府奖励”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流动。推荐科技型企业技术骨干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推动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团队创业。构建完善人才留金、融金的良好体制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出金华“人才码”,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高层次人才来金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强化人才金融保障,建立“双龙人才基金”,优化升级金华人才银行金融服务。强化人才安居保障,加快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到2025年,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150人。
专栏3 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和人才队伍支撑专项 一、人才发展重大政策 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探索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 2. 创新人才培育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发现和资助机制,建立市级科研项目向青年人才和基层一线科研人员倾斜支持机制。 3. 创新人才招引政策。深化“金华籍人才”专项服务政策,扩大人才政策覆盖面,提高留才政策的精准性,强化人才金融保障,建立“双龙人才基金”。 二、人才队伍支撑专项 1. 人才强市计划体系。深入实施“全球人才蓄水池”计划、“婺星回归”计划、“双龙计划”、青年英才倍增计划、“百博入企”2.0计划、大学生来(留)金计划、“八婺英才”培育计划、“新时代工匠”培育计划、“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强市计划。 2. “双龙引才”新政。实施引进人才生活补助、博士后工作补助、来金招聘交通补贴、专业技术人才奖励资助、新增持证社会工作人才奖励、柔性引才补助等新政。 3. 新一轮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机制。摸排企业技术难题,实施设立技术难题直报通道、建立榜单技术评估机制、拓宽榜单发布系统化路径、提供榜单交易过程服务、给予金融专项支持、给予揭榜项目科研资助、评选“揭榜挂帅”突出贡献人才、建立“揭榜险”补偿机制、给予人才对接经费补贴、打造“揭榜挂帅”人才驿站等举措,借助“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难题。 |
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力量布局浙中科创大走廊创新空间,构建西起浙江师范大学,金华科技城为中心支撑,东至义乌科技城的华彩创新带。高起点建设“浙中实验室”,全力争列省实验室序列。推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加快中央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兰溪、东阳、义乌、永康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市、县两级共建模式,打造一批“大而强”的创新产业园区。推行“一园一院一基金”“一园一业一基金”“一园一基金”运营模式,引进培育一批“专且精”的特色科创平台。
专栏4 浙中科创大走廊规划布局 浙中科创大走廊以自主创新信创产业和智联健康产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产业创新发展枢纽。总体范围涵盖金华市区至义乌市,东西向约50公里。 1. 主中心 金华科技城——作为金华全面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链接外部高端资源的核心平台,是引领全市乃至浙中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引擎。重点布局高教校区、科创孵化区、高端制造区、综合服务区、交通枢纽区。 义乌科技城——依托双江湖科教园区,重点发展中科院科研平台、高校科研平台和企业研究院协同共建的产学研服务配套体系,高质量建设创新型湖区、人才培育基地和产业创新中心。 2. 副中心 光电创新城——依托金华高新区前沿光电材料产业园(义乌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力建设信息光电产业创新综合体、众创小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医疗器械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5G+”智能终端创新研发中心,推动高新园区向创新城区转型。 师大创新城——依托浙江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创新资源,推进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设。支持设立基础研究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发展科创文创、数字经济等产业。 中央创新城——依托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中央创新城建设,打造产业热地、人才洼地、科创高地。 金兰创新城——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时尚文创、数字经济等领域,打造金兰同城先行区。 |
加快高等级科研院所集聚。精准对接全国重点高校院所,构建名校名院名所联盟,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到2025年,力争招引大院名校共建研究所40家。加快科研机构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推进科研院所市场化运行和企业化改制。加强应用型研究院建设,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型研究。加大属地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业发展力度,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专栏5 浙中科创大走廊重点科研院所 1. 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围绕信息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前沿领域应用研究、产业化推广、人才引进与培育,创新合作模式,打造信创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决策咨询研究平台。 2. 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打造新材料新器件新装备高精尖缺制造中心、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和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中心。 3. 复旦大学“5G+”智联健康研究院。聚焦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联健康工程技术研发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与技术人才培养平台,根据我市发展需求逐步拓展合作领域。 4. 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作为科研支撑和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与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三位一体”运行,打造全球健康中心和肿瘤、生殖、再生、衰老、全科医学中心。 5.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浙江分院)。充分发挥科技研发和技术转化等方面优势,就地转化自主研发成果,形成“以科研驱动产业,以产业融合资本,以资本助推科研”高度市场化的知识经济发展新模式。 6. 中国科学院大学金华研究院。围绕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领域,突出以应用为方向的科研与产业化,形成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生态链条,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信息技术创新高地。 7. 金华网络根基研究中心。主要开展网络根基关键技术研究、核心系统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国际互联网“根服务器”落户金华,培育互联网域名服务产业,打造成为金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大创新载体。 8.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赛宝金华实验室。依托信创适配认证中心和综合保障中心,建设覆盖从元器件到整机设备、从硬件到软件直至复杂大系统的产品检测试验、分析评价、认证计量、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的检测认证服务中心。 9. 金华超算中心。建设以自主安全可控设施为基础的超级计算软硬件系统和科学计算、工业计算、人工智能及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超算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 10. 丽州研究院。重点建设现代五金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大健康研究院、智能控制研究院、林草装备研究院等五大产业研究院。 |
布局多层次科创人才“飞地”。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强与上海、杭州、苏州、深圳等城市在产业梯度转移、技术研发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共享、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政策借鉴等领域的衔接与合作。探索创新异地研究院、柔性引才等方式,推行“总部+基地”“离岸研发+离岸孵化”“大城市孵化、回金华生产”等飞地合作模式。建立“科技+产业”双向飞地,打造集“城市展示”“招才引才”“研发孵化”“产业协作”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借力大城市科教资源密集优势,紧扣我市产业链,开展招院引所、招才引智。
专栏6 重点创新载体 1. 浙中实验室。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需求和方向,集聚优质资源,全力争取列入省实验室序列。 2.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展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整合提升工作,加快整合后园区建设。 3. 科创飞地。以金华(上海)市级科创中心和人才大厦为引领,联动各县(市、区)创新人才分园建设,建立“科技+产业”双向飞地。 4.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两个全覆盖”总要求,打造标杆型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建设金华数字文化、婺城汽车零配件、金东现代花卉苗木、兰溪棉纺织、义乌信息光电、东阳横店影视文化、永康工业设计、浦江水晶、武义电动工具、磐安中药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
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赶超工程,实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提质培优计划,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2.0”行动,积极培育初创型成长型科创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差异化梯次培育和精准化政策扶持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依法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的融合,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引导企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深入实施“尖峰”“雄鹰”“雏鹰”行动,推进企业股改上市,打造一批“独角兽”“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支持民企“走出去”收购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品牌等战略资源。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等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政府资金推动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形成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揭榜挂帅”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金华探索。加强重点细分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解决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项目联合攻关。建设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和技术转化交易平台,打造浙中科技大市场3.0版,争创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优化产业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揭榜制”“包干制”“赛马制”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需求采集系统和科技金融中介平台。建立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推动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鼓励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组建市科创投资公司,创新国有资本创投管理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有创投企业建立跟投机制,支持完善多元化科技资本链条,加快集聚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鼓励辖内银行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定制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完善双创平台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通“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布局建设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等通用性或行业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集成孵化、众创、科技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创服务中心,完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更加市场化国际化的创新治理模式。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知识产权预警、专利导航工程,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鼓励县(市、区)设立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50亿元。定期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完善部门间重大案件联合查办和移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大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力度,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培育一批知识产权领军企业。
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氛围。建立容错纠错免责机制。健全科研诚信评价办法,建立诚信尽职免责机制,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婺商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专栏7 创新强市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一、重大改革 1. 科技管理和服务改革。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一件事”集成改革。 2. 科技项目攻关改革。聚集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完善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3. 科技城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科技城投入和运营机制,引进国资公司投资运营,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模式。 4. 市县协同创新机制改革。积极推进跨行政区域的“抱团式”协同创新。 5. 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实施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推进科研单位职称自主评聘改革。 6. 科研成果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技术成果转化公开交易、监管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 二、重大政策 1. 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强化政策事前引导和激励,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五年全社会累计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项投入、重大科研平台设施投入、重大人才引进投入“三个百亿”目标。 2. 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制度。建立科技资源与平台载体、顶尖人才集聚、研发投入紧密挂钩的配置机制,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3. 落实《关于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提高政策时效性,加快增加研发投入、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科技孵化载体、支持区域协同创新、推进招院引所、奖励优秀科技成果、鼓励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加快海外引智引才、强化科技金融、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等13条政策落地。 4.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重点对科技信贷、科技基金、科技保险等进行引导支持,补齐科技金融链条,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5. 完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工程和产业化提速、服务能力提升、管理综合化行动。落实《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若干意见》,推进各县(市、区)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和水平。 |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招大引强和培育本地优势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链式布局,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构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强市。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施制造强基工程,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确保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全稳定运行。深入推进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试点城市建设,打响“金华智造、金品金华”工业品牌。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强化“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链条培育路径,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之间资源要素有机整合,打造若干个产业链集群化生产基地,做强一批百亿级细分优势产业群。积极培育“链主型”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核心环节能级,推进补链强链固链。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智能家居、生物医药、纺织时尚等产业积极嵌入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达7000家以上、总产值超8000亿元。
专栏8 十大标志性产业链 1. 现代五金产业链。把握现代五金产业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机遇,加快永武(缙)五金产业带建设,提升五金产业材料、技术、工艺水平,加快工业设计能力导入,发展五金电子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服务化发展。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以上。 2.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为引领,强化汽车整车企业与零配件企业之间的关联协作。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中高端整车,培育智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提升核心零部件协同配套能力,规划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加快“电动金华”建设。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 3. 电子信息产业链。以光电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切入点,以龙芯智慧产业园、义乌光源科技小镇、兰溪光膜小镇、横店电子产业区等为关键依托,做大做强计算机、LED半导体照明、光学膜、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元器件等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拓展智能计算产业链,加快培育具备自主可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 4. 生物医药产业链。准确把握全球化学药产业链发展趋势,推动生物医药生产绿色化、技术高新化、配套一体化,加快化学制药、中医药、大健康协同发展。发展壮大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培育拓展智能化医疗器械装备、高端制药装备产业,传承发展新、老“浙八味”特色中药材和传统优势中药品牌。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打造全省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5. 智能(高端)装备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现代交通装备、现代能源装备等一批新增长点,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以上。 6. 智能家居产业链。做强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厨卫等领域关键技术产品,推进智能家居云平台建设应用,开发智能家居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长三角地区智能家居产业高地。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7. 纺织时尚产业链。转型纺织产品,发展现代家纺和功能性纺织,提升面料品质,发展具有个性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家纺产品。加快建设以创新设计引领的小商品时尚产业创造中心,发展饰品、彩妆产业,打响服装服饰时尚品牌。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00亿元以上。 8. 新材料产业链。聚焦磁性材料、石墨烯及改性材料、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优势领域,加快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石墨烯泛碳材料产业化和终端产品基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磁性电子产业基地。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 9. 绿色食品产业链。围绕肉制品、乳制品、干鲜果蔬等特色资源和特色产品优势,开发特色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绿色食品,打造全省领先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至2025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 10. 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建筑业发展新跨越,引进培育新型建筑企业,全面推进工程承包模式改革,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发展,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加快传统建材行业升级换代,积极延伸产业链。至2025年,力争实现建筑业产值3000亿元以上,绿色建材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以上。 |
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动纺织服装、食品制造、小商品等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分行业打造标杆县(市、区)和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鼓励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新一轮改造,推动纺织服装、金属制品、冶金建材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全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示范区。推进传统产业质量提升,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进落后产能退出。重视传统民生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实施中小微企业竞争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体系,优化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建设一批高星级数字化小微园区。
专栏9 制造业发展重大改革、政策和平台 一、重大改革 1. 实施工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建设机制改革,实现项目招引建设全市统筹、资源要素集聚保障、利益共享合理分配。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正向激励和扶工资金竞争性分配机制。 2. 推进产业集群2.0工程。创新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培育机制,完善产业链“链长制”,探索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健全产业链培育工作体系。 3. 实施亩均效益倍增行动。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工业用地全域整治,加快低效用地、产能出清。完善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创新、金融和财政等政策措施,开展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力促亩均效益尽快赶上全省水平。 4. 实施“新智造”计划。争创“5G+工业互联网”国家试点,探索实践定制化、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动“大规模制造”转向“大规模定制”,实现“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5. 建立企业防火墙机制。深化企业“四色”预警精准监测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风险精准监测服务体系,构建企业纾困解难工作新闭环。 二、重大政策 1.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力争在产业体系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制造方式升级、企业管理现代化、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 2. 制定标志性产业链提升行动方案。实施标志性产业链培育行动,加大对制造业重点细分行业发展的统筹与支持力度。建立产业链提升服务机制,落实产业链“链长制”。 3. 制定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计划。开展传统制造业空间布局优化、数字经济赋能、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集群培育、市场主体提质、标准品牌创建、金融服务畅通、营商环境提升等“八大专项行动”。 4. 开展“四金”企业、“五大”赋能产链培育。推进“金狮企业”“金牛企业”“金豹企业”“金雕企业”培育。开展十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十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十大产业链补短板招引项目、十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二十大隐形冠军企业培育。 5. 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三、重大平台 1. 建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中心。推进金华市智能制造研究院、民营经济学院、工业设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企业服务资源整合,打造服务企业综合大平台。 2. 加快打造一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中资源支持省、市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 3.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园区“专精特新”发展。实施特色小镇2.0工程,推进小微企业园高质量发展,统筹建设一批标志性产业链配套小微企业园。 |
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超前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氢能产业等未来产业,突出半导体芯片制造、智能机器人、通用飞机等细分产业培育,积极拓展区块链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应用。谋划布局一批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氢能汽车产业园,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深化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现代物流、数字贸易、科技服务、金融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特色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意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商务服务等行业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品质化、精细化生活性服务业。提升现代商贸、影视文化、康养旅游、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体育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优化商贸综合体、大型市场、消费街区等商贸体系布局,联动推进“互联网+”“智能化+”“标准化+”“文化+”,创新发展餐饮、家政、养生、美容等生活性服务业O2O模式,引导市场、企业向体验式消费转型。实施“旅游+”工程,推动发展全域旅游。
专栏10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1. 现代商贸。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提升改造重点商贸载体,大力发展新零售业态,培育发展商贸会展业,打造“世界超市”“购物天堂”、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 2. 数字服务。以电子商务、数字娱乐和大数据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创新跨境电商合作方式,融合创新“电商+直播+跨境+社交+网红”新模式,延长跨境电商产业链,争创省级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 3. 科技和金融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股权众筹”的科技金融投资体系,打造金融集聚区,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现代金融、中高端商务等产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 文化旅游。围绕建设高质量文化供给地、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高标杆文旅融合地目标,探索“文化+”“旅游+”等多种形式,打造大健康、大农业、大文化、大旅游产业体系,建设万年上山稻源中心、影视文化创新中心、戏剧文化展示中心、名人旅游集聚中心、红色旅游发展中心、研学旅行示范中心。 5. 现代物流。强化国内外贸易物流通道建设,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多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形成标准化、网络化、智能化现代物流体系,构建立足华东、辐射全国、联通全球的现代物流网。 |
促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电子商务进村工程,培育定制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推动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农业服务化发展。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以先进制造业服务化、现代服务业制造化和两业双向深度融合为方向,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加快纵向产业链条协同、数字融合创新协同、跨界集成创新协同,推动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时尚纺织、农副产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特色优势领域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争取各大企业集团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销售中心集聚金华,不断提高金华制造的市场占有率。支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其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领域积极创新发展。到2025年,培育形成5个以上两业融合试点区域、10家以上两业融合试点企业。
加快服务业内部融合发展。顺应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趋势,促进服务业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巩固制造+市场+物流融合发展优势,实施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创新发展供应链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冷链物流、金融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加速文化与会展经济深度融合,举办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各类展会,提升义博会、五金博览会、横店电影节、水晶博览会等品牌效应,加速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积极打造会展城市。
专栏11 现代服务业重大改革和政策 1. 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分类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构建有效监管体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 2. 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在原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等工作基础上,聚焦信息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数字贸易、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数字文旅、生命健康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整合优化、新设培育、创建打造一批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3. 推进两业融合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建设,加强土地、金融、数据、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和扶持,加快培育两业融合多元主体和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4. 推进物流业发展壮大。加快实施“物流出城”战略,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加大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引导快递业与本地企业联动发展,加强网络货运平台建设,支持供应链物流模式创新发展,鼓励物流企业集聚发展。 |
分类推进重大产业平台建设。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优势、整合提升、提高能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产业平台整合提升、职能配置、管理体制和退出机制,推动各类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加快形成以国家级平台为龙头、省级平台为支撑的高能级产业平台体系,力争浙江永康经济开发区提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义新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争取纳入省级高能级战略平台。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集聚一批标志性项目,形成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量级未来产业集群。加快工业强镇和特色小镇建设,实施竞争性差别化政策供给,凸显“一镇一产业、一镇一特色”发展新模式。
专栏12 省级以上重大产业平台发展导向 | ||
园区类别 | 园区名称 | 发展导向 |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金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挂金义新区、金义综合保税区) | 电子商务、商贸物流、数字服务、交通运输装备、新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大数据 |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数字服务 |
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挂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 | 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信息光电、医疗健康、芯片传感器及智能终端产业 | |
省级开发区(园区) | 浙江婺城经济开发区 | 交通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 |
浙江兰溪经济开发区 | 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智能交通装备、纺织时尚 | |
金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 | 生物医药、智能交通装备、数字服务 | |
浙江东阳经济开发区(挂浙江东阳横店电子产业园区、东阳磁性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 磁性电子、新材料、生命健康、医药化工 | |
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暂命名)(挂义乌综保区) | 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 | |
省级开发区(园区) | 浙江永康经济开发区 | 现代五金、五金电子信息、新材料 |
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挂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 | 高端装备、林草装备、现代五金、生命健康 | |
浙江浦江经济开发区 | 高端装备制造、五金机械、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水晶加工、纺织服装 | |
浙江武义经济开发区 | 五金机械、汽摩配、文旅休闲用品 | |
浙江磐安经济开发区(待创建)(挂浙江磐安工业园区、金磐扶贫经济开发区) | 塑料、五金机械、数字经济 | |
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 金义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 | 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 |
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平台 | 光电芯片、半导体芯片、太阳能光伏 |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产业”2.0版,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推动经济、社会和政府等领域数字化改革,加快建设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成数字化治理的“金华样本”。
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培育信息光电、光学膜、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布局整机生产制造、芯片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芯片)产业。提档升级数字娱乐、电商和物流服务等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浙江(金华)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建设,构建全国领先的数字娱乐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发展大数据存储、智能云服务、数字信息类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做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金华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金义新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平台、互联网乐乐小镇、金华之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争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快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机器换人”“万企上云”、产业大数据中心、“无人车间”“物联网工厂”建设,推广共享制造、未来工厂、虚拟产业园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小商品、五金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区域级、产业链级普惠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配置、安全运行。培育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生态。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转型,构建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争创全国电子商务核心功能区和跨境电商示范区。
专栏13 数字化重大改革和政策 1. 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系统建设。推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向“制度”“治理”和“智慧”转变,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推动党政机关整体性优化。 2. 深化数字政府系统建设。推进“互联网+放管服”,以数字化手段推进政府治理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府运行体系、优质便捷的普惠服务体系、公平公正的执法监管体系、全域智慧的协同治理体系。 3. 深化数字经济系统建设。以“工业大脑”、未来工厂等为核心,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 4. 推进数字社会系统建设。推动城市大脑全面支撑全生命周期社会事业服务跨部门多业务协同,探索形成完整的数字社会图景,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美好数字社会。 5. 推进数字法治系统建设。以数字赋能法治建设,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通、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数字法治体系。 6. 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在构建数字经济新型生产关系、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经济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和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开展探索创新,形成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生态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7. 推动数字经济引领发展的支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层面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简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资金流程,加强对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种子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和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市外工业软件服务商、物联网应用服务商、智能制造服务商在金华注册落地。 |
(二)加快数智社会建设。
推进生活性服务数字化。推进数字生活圈建设,推广数字生活场景应用,推进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等数字社会运行规则,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程度超80%,基本建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数字社会新生态。积极推广无人超市、智能便利店、无人货架、自助售货机等新零售模式,推进“移动支付市”建设。创新数字金融,加快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发展新兴金融业态,争创数字金融改革试点。
加快公共服务智慧化转型。以城市大脑为支撑,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导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等12大领域打造一批跨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发挥“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双功能作用,为社会空间所有人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多样、均等、便捷的社会服务,为社会治理者提供系统、及时、高效的管理支撑。深入实施“智慧民生”工程,率先在数字生活新服务、数字教育新服务、数字养老新服务等多部门多业务协同应用中实现突破,探索智慧党建、智慧商贸、智慧“资规”、智慧电力、智慧气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持续迭代提升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应用,实现100%未来社区接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落地“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创新有机统一的新人居空间,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
专栏14 数智社会应用场景 1. 智慧城市:改造现有智慧城管平台,以金义新区为重点示范区,着力提升公共设施物联网化、智能化水平,在智慧停车、智慧环卫、智慧园林、公共事件智能收集等方面实现提升。 2. 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持续推进行政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迭代升级农民信箱服务功能,构建数字乡村建设标准体系。 3. 智慧教育: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基础数据库,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推进数字教育进乡村,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共享。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探索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4. 智慧医疗:建设全市健康云,形成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症重症医疗救助体系。推进智慧医院、乡镇卫生院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造掌上医疗健康生态圈,建成全天候医疗健康智能化监管体系。 5. 智慧交通:推进数字交通建设,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管控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推进交通综合动态监测。推进“人、车、路”智慧协同,拓展交通行政业务的便民服务渠道。 6. 智慧文旅:整合全市旅游数据资源,打造“一部手机游金华”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在线旅游服务,建设一批数字化示范景区。实施公共文化机构馆藏资源数字化,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跟踪系统。 7. 智慧体育:以“金华运动银行”为基础,推进体育场馆智慧化改造,形成全市统一的集健身、场馆、培训、国民体质监测数据采集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运动服务智慧管理体系,创造新型数字化全民健身运动模式。 8. 数字就业服务:建设“互联网+”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就业创业网上办事、移动端办事服务应用系统,实现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工作全程数字化。 9. 智慧养老:依托“浙里养”平台,推进与户籍、医疗、社会救助等资源对接。建设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智慧养老应用服务平台,推进智能化养老产品应用。 10. 公共安全数字化:运用数字化手段完善公共卫生、食品药品安全、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等领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灾害事故风险防控体系,实现对灾害事故风险、人流密集场所的公共安全风险的精准防控,打造全生命周期数字药监平台。 11. 智慧水利:建设智慧水利一张网,提升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感知能力、高效协同智能的信息处理能力、便捷安全泛在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水利在风险管控、资源配置、生态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应用。 |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政府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打造数字化治理先行市。基于自主化和本地化基础软硬件平台,建立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数据共享体系、数据开放体系以及数据安全体系,形成重大任务科学决策、精准执行、风险预警、执法监管、服务保障、督查督察、绩效评估、成果运用的闭环管理,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管、一网通办、一网通服”的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打造常态化疫情防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双循环、营商环境市场活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保障、安全生产、政府效能管理等重点应用,以数字化重点应用来推动制度升级重塑,全面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
深化“掌上金华”建设。健全线上线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探索全流程线上办理,建立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高效协同体系,实现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全过程监控、“好差评”闭环,探索推广自动化智能审批,推动一批惠企政策“秒办”。推进各级政府部门移动办公。
五、畅通以丝路开放为特色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实施“接沪融湾、辐射西南”战略,高水平推进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创新发展,构建海陆联动的开放新格局。坚持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打造浙江中西部消费中心。
强化顶层设计。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坚持先行先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导向,依法下放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省级管理权限至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进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义乌商城、义乌陆港、金义新区三大区块建设,推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自由贸易中心、数字贸易创新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制造创新示范地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大平台。
深化“五大自由”制度型开放。推进贸易自由改革,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推动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创新发展市场采购、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开展“小微企业版”市场采购试点,拓展进口业务,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和口岸免税店,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推进投资自由改革,积极对接中欧双边投资协定(BIT),创新跨境投融资机制,推进自贸试验区数字地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建立新型贸易监管模式,实现内外资准入便利化。推进资金自由改革,加快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推动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外汇结算便利化。推进运输自由改革,开展中欧班列(义新欧)铁路运单物权化改革试点。推进人员进出自由改革,深化出入境管理、外国人管理服务等改革,提高境外人才和留学人员工作便利。
高标准建设金义片区。突出创新驱动,谋划国际研发中心,探索开展离岸研发、保税研发等新业务。突出项目支撑,清单化、滚动式推进自贸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铁路口岸、浙江(义乌)境外并购产业园建设,培育大宗生产资料市场,谋划国际产业合作园,推进国际转口配送基地建设。突出数字赋能,加快建设数字市场,打造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字口岸,推进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突出联动发展,建立健全三大区块协同发展机制,支持金义综保区、义乌综保区差异化发展,推进自贸试验区政策功能向区外延伸,加强与上海自贸区试验区、浙江自贸区试验区其他区域、联动创新区联动发展。
做强“义新欧”贸易大通道。做大做强以中欧班列(义新欧)为核心的陆路通道品牌,市场化创新运行机制和模式,推动金华、义乌平台错位发展。完善集货网络,布局沿线集货仓。推进中欧班列(义新欧)延伸,加快建设以沪昆国家级运输通道为基础的“米”字形通道基础设施,加密“金满俄”等市场化基础较好的线路,谋划“金昆东”国际班列,开通至东南亚、巴基斯坦班列,开行中欧五金班列,做强经新疆中欧班列,打造西欧、中东欧、中亚等精品线路。扩大返程进口,开通“义新欧”定制冷藏班列。推动“义新欧”从物流通道向贸易通道升级,打造长三角中欧铁路班列枢纽中心。
做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跨越式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加快华东联运新城、金义枢纽经济区、义乌国际陆港新区建设,提升浙中国际空港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联通陆港、空港和物流园区,构建高效便捷集疏运体系。推进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工程建设,实施物流、贸易、创新、生态通道西延行动,提升金甬—甬舟交通主轴,加快联通江西、安徽、福建三大综合交通廊道建设,谋划推进产业、科技、环保等领域合作,聚合提升金义枢纽西向辐射带动作用。
做强“网上丝绸之路”大通道。加快推进中国(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eWTP全球创新中心建设,发挥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国际贸易改革试验区等试点叠加效应,做好eWTP创新探索落地和复制,加快数字化贸易新规则新模式孵化实践。深化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试点,大力发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批全球化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推进“金华制造+产业园区+跨境电商”全面融合。到2025年,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1400亿元。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建设面向全球的供应链易货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小商品与大宗商品贸易联动的新型易货贸易模式,试行境内境外多主体易货贸易,打造全球商品优进优出的世界货地。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金融、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及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开放力度。健全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推动机制,支持企业直接投资、股权并购、海外上市、技术合作和对外工程承包。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支持设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合作园。健全境外安全保障和海外利益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保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加快规划建设中非(金华)经贸文化合作交流示范区,提升中非文化交流合作周暨中非经贸论坛规格。
专栏15 “一带一路”重大平台和标志性工程 1.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国际小商品自由贸易中心、数字贸易创新中心、内陆国际物流枢纽港、制造创新示范地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的重大平台。 2. 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金华联动创新区。各片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对外开放更加活跃、有效投资更加强劲、营商环境更加优越,新增市场主体、社会有效投资、引进内外资年均增速高于全市水平,复制推广全国自贸区改革经验130条以上,创新改革经验及案例10个以上。 3.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对照国际一流标准,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改革,推进进口贸易便利化改革,推动国际贸易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规则创新,打造稳定、可预期、法治化的最佳营商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全面开放格局。 4. 中欧班列(义新欧)。推进金华、义乌两平台高水平市场化运营、高质量发展,促进中欧班列(义新欧)增点扩线,成为国内效益最好、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中欧班列,打造民营化高质量运营的示范班列。到2025年,力争年开行超3000列。 5. 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全面确立和巩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向交通物流、市场贸易和城市服务枢纽地位,畅通交通、贸易、产业、生态四大通道,到2025年,金华—义乌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准箱,海铁联运量达到40万标准箱。 6. 华东联运新城。围绕“华东物贸枢纽、亚欧开放支点”目标,强化中欧班列(义新欧)金华平台功能,打造“一带一路”海陆开放联运港、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发展高地、智慧绿色高效的创新创业之城。 7. 中国(义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完善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创新包容审慎有效监管机制和“互联网+实体市场”发展机制,培育跨境电商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商品门类最全的网货中心、服务成本最低的物流中心和政策环境最优的创新中心。 8. 综合保税区。联动发展金义综保区和义乌综保区,积极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集聚各类高端生产要素,打造国内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9. 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加快义乌eWTP全球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推进eWTP全球布局,提升制度创新和输出能力。 10. 义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在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义乌陆港区块形成千亿进口规模产业,打造海外中小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第一门户,全球中小企业拓展进口、出口、转口业务的首选平台。 11. 国际产业合作园。推进中欧(义乌)智造园、浙江(义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 12. 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系列站)。推动捷克站纳入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框架统筹,升格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争取设立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支持在非洲等主要出口国家设立公共海外仓。 |
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便利企业统筹用好两个市场,降低出口产品内销成本。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主动参与“浙货行天下”工程,提高纺织、服装、机电、轻工等传统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若干个出口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市场份额大和技术创新领先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外贸企业强化品牌建设,加快打造自有品牌。优化内销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促进内外贸监管机制、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
推动进出口协调发展。优化进出口结构,收窄进出口比值。迭代升级“订单+清单”系统,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机制,提高政策性信用保险覆盖面。创新市场采购进口贸易机制,建立健全进口商品海关税款担保机制,加快金义综合保税区和义乌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形成千亿进口规模产业。优化进口结构,鼓励企业参加进博会,支持制造业领域先进技术、重点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中欧班列(义新欧)和综保区优势,建设大型进口商品展销区和特色馆,支持承办中国(浙江)进口商品博览会。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创新中心、影视文化创新中心、智慧电商物流中心和服务贸易创新示范高地,争创国家服务贸易示范城市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依托金义综合保税区和义乌综合保税区,推动保税模式下服务外包业务创新发展。依托数字经济特色园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区。依托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和中亚、非洲等地文化交流优势,构建“以文带贸”发展体系。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创新全口径统计方法。到202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力争达到160亿元。
专栏16 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大改革和政策 1. 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政策。围绕检验检测能力提升、质量数据应用、质量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标准计量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等方面,加强专项资金、政府优先采购等方面配套政策支持。 2. 打造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推进贸易、产业、金融、科技等数字贸易相关领域政策叠加,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机制,加大资金和人才支持力度,推进贸易数字创新中心建设。 3. 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打通内外贸整合的障碍和壁垒,着力推动内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提升贸易便利度,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4. 扩大进口改革。通过进口监管、政策、功能和业态创新,培育建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口交易、展贸、服务、供应链等4类重点进口平台。 5. 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政策。围绕“金华服务、全球共享”,推动落实122项全国服务贸易改革开放创新举措,加快推动全省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跨境金融、海外支付等新型数字化金融服务出口,落实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等政策。 6. 扶持数字贸易发展政策。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数字商品贸易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数字技术贸易、数据及衍生品贸易。 7. 推动婺商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研究制定推动外贸提质增效、提升供应链产业链主导力控制力、打造产业链格局的支持政策。 8. 推出“金贸信融·N行外贸贷”。利用出口信保工具和商务扶持政策,加强与中信保、人保财险等公司以及银行的紧密合作,探索推出“金贸信融·N行外贸贷”业务,切实解决中小微出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和贴息手续繁琐问题。 9. 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治理体系。对直播电商等新业态,率先探索创新监管模式。从问题出发,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供给,更有效发挥业态和模式创新对消费的带动作用。 |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聚焦高质量、一体化,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节点城市。推动与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共同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强链固链行动,共建共享长三角数字新基建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打造G60科创走廊合作共同体。共同推进长三角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共建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促进长三角内陆开放联动发展。依托自贸试验区金义片区的体制机制优势,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共建、模式共创”合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内陆开放联动发展服务中心常态化运行,加强区域协作与交流。联动衢州、丽水及周边黄山、上饶、鹰潭等地,共建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设康体养生、健康管理、宜居休闲为一体的长三角休闲养生基地。共建信用、市场、社会治理等一体化体系。强化金华在浙闽赣皖四省十二城的龙头示范作用,打造成为区域双循环枢纽、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引领区、现代社会治理示范区。
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发挥市场大市优势,进一步健全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批零改造强流通行动,优化物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等网点布局,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把握市场下沉趋势,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绿色供应链,形成城、镇(乡)、村三级配送网络,打通城乡流通渠道。支持县(市、区)建设区域性仓储物流集散中心。推进冷链物流创新发展,构建骨干基地—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网点四级功能布局体系。培育壮大一批现代流通龙头企业和商贸枢纽型市场。
有效提升优质消费供给。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协作,推动产品、服务、业态、模式创新。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帮扶行动,引导出口企业打造国内自有品牌。推进名品名店名街联动,鼓励发展旗舰店、概念店和体验店,建设高品位步行街。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的标准制定。扩大旅游和文化消费,鼓励康养消费、体育消费。
创新发展多层次消费平台。促进电商、网络直播等线上消费平台健康发展,支持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东阳中国木雕城、兰溪纺织品市场、磐安中药材市场等传统商贸平台提质发展,高标准布局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智慧商圈,构建“智慧商业+实体商业”模式,加快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发展夜间经济,建设文化创意屋、网红打卡点、文创集市,打造具有金华特色的夜间经济新IP、全省样板街区。推进小店集聚区建设,争创全国小店经济试点。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建立完备的消费者权益维护体系。规范有序发展消费金融。落实和完善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大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鼓励和引导投资重点投向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能、资金、环境等要素保障,扎实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审批流程、信息数据平台、审批管理体系和监管方式。完善有效投资责任考核体系。
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理顺体制机制,强化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健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系统,做到招商项目精准化管理。深化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推行专业招商、大数据精准招商。强化产业布局统筹协调,推动基金与产业深度对接,谋划引进标志性项目和领军型企业。着力招大引强,全面推进“省市县长工程”,坚持“一项一策”,完善重大项目落地达产机制,加快推进金华发展大会签约项目落地,力争一大批标杆性、旗舰式大好项目落户金华。
专栏17 “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工程 “十四五”时期,共谋划安排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等六大领域重大建设项目245个左右,总投资9900亿元左右,“十四五”时期力争完成5420亿元以上。 1. 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2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20亿元左右。 2. 新型城镇化领域重大项目6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左右。 3. 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2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300亿元左右。 4. 交通设施领域重大项目75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900亿元左右。 5. 现代产业领域重大项目6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1700亿元左右。 6. 科技创新领域重大项目10个左右,五年完成投资500亿元左右。 |
创新投融资机制。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保险资金的作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从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配套政策和监管机制,加强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推出一批PPP试点项目。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投融资方式。提升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能力。深化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探索拓展重大项目境内外融资渠道。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两优一高”市建设为核心,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协同推进全方位改革、系统性重塑,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
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各项制度综合改革。对标世行标准、瞄准全国一流,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以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推进“证照分离”全覆盖,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降本减负长效机制,深化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便利化、市场化改革。构建以信用监管为基础、重要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深入推进“信用金华”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完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信用修复机制、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拓展“信用+”场景在行政审批、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应用。
打造便民服务最优市。进一步深化“无证明城市”改革,推动改革向企业领域延伸扩面,全面提高“无证明”清单数据共享率。以“一件事”视角设计应用场景、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实现从单一事项到“一件事”、从“跑部门”到“跑政府”的系统变革。颗粒化梳理便民服务高频事项,打造更智能的“网上办”、更便捷的“掌上办”、更方便的“就近办”。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供给机制,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全面实施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行动,加快打造一批便利化、智慧化、人性化、特色化、规范化的公共场所。
打造机关效能最高市。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坚持“开门搞改革”,持续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一把手”体验改革、“改革大竞赛”等活动,以“减法”促“简政”。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逐步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移动办,努力打造一站式、一键通的政务服务系统。深化办公用房功能性调配。加强数据获取、数据共享、系统集成,推进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相关业务系统与监管数据中心对接,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全面推进“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营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更高效的政务环境。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环境。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领域,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社会资本均可以依法平等进入。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不得对社会资本设置差别化市场准入条件,全面清除不合理的限制和壁垒。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畅通退出渠道,降低退出成本。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高效落实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建立企业紧急事态应对制度,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畅通企业诉求和权益保护的反映渠道,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集聚平台开发建设,优化企业正常跨县(市、区)迁移服务。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激励机制,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科学决策、专业运营、精细管理。深入实施“放水养鱼”行动,加快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
深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竞争类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实行资产分类分级优化整合,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竞争类企业核心资产、功能类和公益类企业竞争性业务资产上市。强化国资国企战略功能,推进国有资本向城市基础设施、民生发展、重大区块、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集中。
深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深化“标准地”事中事后监管省级试点。深入开展“亩产倍增”行动,完善存量土地盘活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进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利用。创新落实产业用地政策,规范供应条件,健全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出让向公共资源管理平台整合,推动土地出让网上交易。探索建立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标准,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完善技术工人评价选拔制度,探索实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学历证书互通衔接。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积极推动数据要素资源互通共享、数据要素平台共建开发,培育数据共享利用新业态。建立健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对接和规范化管理机制,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完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规范体系,探索构建政企数据共享利用场景。积极培育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建立健全数据有偿服务、数据确权定价和市场监管运行机制。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和审查机制,完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金融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加快建设以多湖中央商务区、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为主体的浙中金融中心。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加大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三农等金融保障力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尖峰行动”,打造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畅通股改挂牌上市、并购重组渠道。拓宽融资渠道,探索非抵押型、非担保型融资,着力降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
完善现代地方财税体制。完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工作机制。贯彻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构建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税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策动态评估机制,加强支出预算与政策的衔接,加大高质量发展正向激励和竞争性分配力度,及时迭代升级产业政策,增强政策精准性。
专栏18 营商环境和市场化改革重点项目清单 1. 推进市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 2.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3. 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4. 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5. 创新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 6. 推进“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 7. 推进审批监管协同改革。 8. 创新“信用+”体制。 9. 深入推进永康县域经济治理改革试点。 |
七、推进市域一体化统筹共建,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区
坚持都市区全域统筹、共生共荣共建发展理念,聚力“中心提升、新区集聚、一体发展”,有效推动区域融合、优势互补。深化“多规合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轴聚合、两带联动、组团崛起、全域和美”的市域发展总体格局,全力打造高水平聚合、一体化联动的组团式城市群。
强化金义聚合引领。以金华市区和义乌为中心,以金义新区为战略重点,推进金华市区、义乌聚合发展,加快形成金义黄金主轴。全力实施交通引领、产业创新、民生服务、公共文化等一体化行动,强化金义东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工程引领作用,以TOD模式加速金义主轴聚合发展,推动以重要交通枢纽和站点为核心的圈层式功能布局与综合开发。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高标准布局,提升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水平,持续增强金义主轴科技、人才、投资、信息等要素集聚能力,提升人口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
高标准建设金义新区。依法赋予金义新区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更加充分的改革自主权,支持新区集成复制国家和省内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推进金华科技城、院士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多湖中央商务区、金满湖等城市核心区块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区。高站位推动自贸区、金义新区和金东区“三区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全国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先行区、全省海陆开放大通道示范区、浙江中西部崛起引领区、金义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城区。
专栏19 市域发展总体格局 ——“一轴聚合”。以“增功能、增空间、增活力”为导向,推动金华市区与义乌城区功能整合,发挥金义新区战略发展中心作用,构建“金义融合、中心引领”的发展主轴。 ——“两带联动”。推动金兰永武(缙)、义东浦磐两大产业带联动发展,按照特色发展、品质提升的原则,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强化统筹协作,构筑协作高效的区域产业体系。 ——“组团崛起”。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统筹推进都市区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推动金兰、金武、义东浦、永武(缙)城镇组团协同发展,建设东磐生态文化组团,实现浙中崛起。 ——“全域和美”。构筑“美丽山川+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园区+美丽家庭”的空间形态,全域打造高品质浙中大花园。 |
加强两带产业联动。优化产业布局与发展导向,实施产业协同工程,金兰永武(缙)产业带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与零部件、现代五金、纺织时尚等产业,义东浦磐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商贸物流、影视文化等产业。强化统筹协作,提升市域资源配置统筹能力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立健全产业、科技共建合作机制,推动要素资源沿发展带、向优势领域集聚,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各主要节点城市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强化特色功能建设,构筑优势突出、层次分明、协作高效、配套完善的区域产业体系。
推动组团协同崛起。以金义一体化聚合发展为引领,打破空间地理、行政区划等限制,拓展都市区框架,全力推动都市区交通、教育、卫生、文旅、供水等领域全面合作、一体发展。推进县域毗邻区块融合协同发展,推动金兰、金武、义东浦、永武(缙)城镇组团规划共谋、空间共拓、交通共联、产业共融、设施共享,建设东磐生态文化组团,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城镇组团协同崛起。
专栏20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
1. 推动金义一体化发展。加快聚合发展,强化金义主轴和发展主核引领作用,共同打造开放链接之城、创新智造之城、和美诗画之城、宜居幸福之城,高水平建设金义新区。 2. 推动金兰同城化发展。联动打造“金兰同城化创新示范区”,建设环金华山“文旅联动区”和金兰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联动区,发展三江文旅创新廊、金兰西部健康产业带。 3. 推动金武同城化发展。依托金武快速路,建设金武新城,联动仙源湖旅游度假区、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打造“最美旅游风情大道”“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廊道”,推动公路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4. 推动义东浦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进金甬铁路、杭温高铁、桐浦义高速(义乌疏港高速北延)建设,规划东义快速路、义浦线等市域快速路和都市区轨道东阳—义乌—浦江线,推进义乌—浦江、义乌—东阳引水工程。 5. 推动永武(缙)协同发展。打造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加强都市区轨道、快速路等交通互联规划,加强产业协同、交通共建、设施共享,实现合作共赢。 6. 推动东磐协同发展。加强生态共保共治,加速横店影视文化产业辐射和外溢,加快交通互联,推进生态文旅协同发展。 |
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加速构建中心城市、特色城市(县城)、小城市、城镇和特色小镇协调发展格局。实施品质城市提升行动,加快兰溪、东阳、永康副中心建设,加快浦江、武义、磐安等特色城市建设,建立差异引领的“顶层”体系。按照区位禀赋和发展基础,分类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深化小城市培育试点和中心镇建设,加大横店、佛堂、古山、孝顺、桐琴等省级小城市培育力度,提升花园村首个“村域小城市”品质,重点打造实力崛起的“中间”体系。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到2025年,建成美丽城镇样板50个以上。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争创省级试点。加快建设特色小镇2.0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空间,巩固亮点突破、特色支撑的“基础”体系。
专栏21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差异引领的“顶层”体系 金华市区,浙江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中心、长三角南翼创新中心、先进制造基地。义乌市,世界小商品之都、世界货地、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示范地。兰溪市,中国织造名城、金兰同城融合发展品质活力创新城。东阳市,国际影视文化名城、精美三乡、浙中创智高地。永康市,世界五金之都、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市。浦江县,中国水晶之都、浙中集聚诗画魅力的生态文旅高地。武义县,温泉康养名城、绿色智造基地、长三角后花园。磐安县,“两山”实践样板地、康养旅居大花园、生态富民示范区。 ——实力崛起的“中间”体系 横店镇,影视文化名城、世界磁都。佛堂镇,“商风佛韵、古今都会”历史文化名城。古山镇,永武(缙)五金产业带第一镇、生态五金名城。孝顺镇,金义未来新城、孝德文城、绿美佳城。桐琴镇,五金智造新城、武义江畔幸福家园。加快汤溪镇、游埠镇、巍山镇等省、市级中心镇建设。 ——特色支撑的“基础”体系 高质量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优化提升东阳木雕小镇、义乌绿色动力小镇、磐安江南药镇,加快建设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兰溪光膜小镇、兰溪电驱装备小镇、东阳花园红木家居小镇、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义乌光源科技小镇、义乌云驿小镇、武义温泉小镇,稳步推进婺城飞扬智能制造小镇、金华互联网乐乐小镇、金东金义宝电商小镇、永康赫灵方岩小镇、浦江水晶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建设。 |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城市开发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注重城市设计,加强城市风貌与建筑形态管理。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强化城市绿地规划刚性约束,构建慢行网络,建设绿色城市。推进城市立体快速道路建设,构建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持续打好交通治堵组合拳,提升通行效率,社会车辆高峰时段行车速率达到32.8公里/小时。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推进海绵化改造,增强城市韧性、防洪排涝能力。大力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建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未来社区试点建设,借鉴未来社区理念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立城镇公共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运营机制,不断提升城镇综合功能。加快补足城镇基础设施短板,加强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社会福利、社区综合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实施“微改造”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行政监督力度,提高物业管理覆盖面和服务水平。鼓励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深入实施“三权保障”,确保农业转移人口继续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所有权,以及派生的征地补偿权、惠农补贴享有权。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探索设立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就业培训公益机构,优化随迁子女入学制度、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引导农业人口良性转移。
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导作用,推动整体优化协同融合,深入推进都市区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对接成网,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长三角南翼开放门户,基本建成以“四港”联动为特色的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持续提升陆路交通优势,推进交通方式迭代升级,拓展加密便捷直通周边省会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的高速铁路、货运铁路和高速公路,优化都市区快速路网,贯通融入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水上运输通道,构建链接全球的航空服务网。到2025年,实现“县县通高铁”,建成“五纵五横一环一连”高速公路网,形成客货运枢纽体系,基本建成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铁路布局,强化与全国高铁网、长三角铁路网、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衔接,构建“一轴八向十二线”铁路网。完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轨道交通)建设,扩容改造高速公路拥堵路段,加强都市区内、外快速路网有机衔接,推进断头路和低等级路改造提升建设,构筑市域“1小时通勤圈”。加快现代化航运发展,推进兰江、金华江、衢江等内河航运开发与港口建设。推进运输机场扩能提效,谋划推进金华义乌国际机场(义乌机场迁建)建设,实施义乌机场提升改造。完善通用航空网络,完成横店通用机场改扩建,新建兰溪、永康、武义等通用机场。
建设国际物流枢纽港。加快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四港”联动发展,构建以线上线下“4+1”国际物流通道、“三主六辅多中心”物流枢纽体系为核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推进金华—义乌港与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推动宁波舟山港港口功能向义乌国际陆港、浙中公铁联运港、兰溪港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国(永康)五金物流港全面延伸,做强“海铁联运”班列,构筑东西双向互联互通物流大通道,着力将金华—义乌港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大的铁路国际陆港和中欧班列集散枢纽。加快金义综保区二期、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等物流项目建设,推进物流园区功能错位发展。到2025年,多式联运率达到10%。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深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多模式多层次、立体多元、高效衔接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相邻县(市、区)城际公交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实现电子客票、无感支付全覆盖,推广人脸识别、无感安检等服务,构建包容、共享、绿色、高效、人本的现代智慧交通出行服务体系。调整优化运输结构,开展高频营运车辆整治,推进车辆装备清洁能源化。
专栏22 现代综合交通重大项目 铁路和轨道交通。金华至杭州(上海、南京)通道,重点建设金义城际铁路(金义三四线)和改建沪昆铁路塘雅至蒋堂段外绕工程(沪昆外绕线);金华至宁波(舟山)通道,重点建设金甬铁路;金华至温州(丽水)通道,重点建设杭温高铁、杭丽铁路;金华至黄山(武汉)通道,重点建设金建铁路,开展黄山至金华铁路前期研究,衔接杭黄、杭武高铁;支持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线建设。建成金义东轨道,开展金武永东、金兰、义浦、横店磐安等市域轨道项目前期研究。谋划沪杭(金)长磁悬浮、金华至南平铁路(金龙城际)、金绍甬城际铁路、沪绍金城际铁路、金台城际铁路等项目。到2025年,总里程达到400公里左右。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杭金衢高速拓宽二期、合肥至温州高速(义东高速)东阳段等项目,持续推进合肥至温州高速(义东高速)北延、甬金衢上高速金华段一期(含金华支线)、甬金高速金华段拓宽、义乌至诸暨高速、义乌至龙泉高速金华段、诸暨至建德高速(金华段)、建德至武义高速兰溪段、金丽温增设华东联运新城互通及桐琴互通、建金高速增设曹宅互通等项目,积极谋划甬金衢上高速二期、金丽温高速金华市区段拓宽等项目。 都市区快速路。加快形成“五横五纵两环”城际快速路网,推进金义中央大道、金兰、永武、永义、东磐、351国道新改建、金西大道等快速路建设。到2025年,快速路网达到265公里。 水运。构建以兰江、金华江(含义乌江)和衢江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络,加快建设婺城港区、兰溪港区,开工建设金华江航运开发工程。 航空。谋划金华义乌国际机场(义乌机场迁建)建设,实施义乌机场提升改造,改扩建横店通用机场,加快兰溪、永康、武义通用机场建设,谋划浦江、磐安通用机场。到2025年,义乌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10万吨。 客运站。实施高铁义乌站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兰溪、东阳横店、浦江、磐安等高铁站。建成金义、兰溪、东阳等8个综合客运枢纽。 物流枢纽。重点推进华东联运新城、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中国(永康)五金物流港等项目。 |
布局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5G网络,支持“5G+”业务试点,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推进5G网络向乡村延伸,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5G网络覆盖。优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布局,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迭代升级。深入实施宽带金华、云上金华建设,推进传统数据中心整合改造,建设云计算、边缘计算等云基础设施。部署应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进“感知城市”物联网系统建设,加快推进窄带物联网和万物互联建设。谋划区块链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区块链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增强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专栏23 新基建重大项目 1. 数字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到2025年,全市建成5G基站2万个,城市和乡镇100%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超过80%,完成双千兆宽带网络布局。 算力基础设施。建成大型、超大型云数据中心3个左右,机架总数达到3万台左右。 2. 基础设施智能化。推进整体智治设施、生态环境设施智能化、交通物流设施智能化、清洁能源设施智能化、幸福民生设施智能化等建设行动。 |
坚守洪涝灾害防御与水资源保障安全底线。实施库塘增能保安工程,对存量病险水库与高坝屋顶山塘进行除险加固和综合整治。实施堤防安全提升工程,加强金华江治理二期、兰溪市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和永康市城市防洪等工程建设。推进水资源增量引调工程建设,形成区域统筹、连网联供、多源互济、分质供给、节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和都市区一体化供水格局。加强重大建设项目与水资源承载能力、防洪要求的适应性分析。强化水利兴农惠民工程建设,提升农业两区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实施美丽幸福河湖工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180公里以上,加强小微水系整治与保护,基本形成从源头到河口、从乡村到城市的健康宜人、亲水惠民的全域水生态格局。
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水利网。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立完善数字河湖管理平台,加快水利行业审批全流程数字化升级,实现水旱灾害防御调度、工程运行监管、水行政执法等功能“一平台通办”。加快完成水文“5+1”工程,增加水文测站303处,实现重点区域4G、5G水文遥测基站全覆盖。全面推行水利工程管理产权化、物业化、数字化。
专栏24 重大水利项目 1. 库塘增能保安工程。计划完成金兰水库等100座存量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50座存量病险高坝屋顶山塘综合整治、2500余处待评估水库山塘安全鉴定及后续除险加固。 2. 堤防安全提升工程。续建金华江治理二期工程,新建兰溪市三江防洪安全综合提升、永康市城市防洪、金东区金华江治理二期和孝顺镇防洪达标等工程。 3. 水资源增量引调工程。续建义乌市双江水利枢纽工程、磐安县流岸水库工程,新建金义新区东溪水库扩容工程、义乌市分质供水工程、永康市好溪引水工程和南部水库联网工程、浦江县双溪水库工程、外胡水库扩建工程、神丽峡水库扩建工程和西北部山区供水工程,推进乌溪江引水提升西畈水库扩容、白沙驿水库新建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金义都市区境外引水工程、东阳市北片水库联网联调工程等重大引调水项目前期工作。 4. 实施水利兴农惠民工程。实施安地水库灌区、金兰水库灌区、婺城区乌引灌区、东阳市横锦水库灌区、南江水库灌区等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 5. 实施美丽幸福河湖工程。以流域为单元,坚持系统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续建东阳市南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义乌市美丽城防工程,推进白沙溪流域幸福河湖、婺城区(北山水系、桐溪流域、长湖区块、罗埠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金义新区(新城区块、高教园区、金东新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东湖水利枢纽工程、兰溪市“引衢入游”工程、游埠溪和赤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义乌市幸福湖绿肺工程、磐安县夹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东阳市“水润东阳”城区水源工程前期工作。 |
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谋划推进一批陆上“风光水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基地,建成一批县级、园区级智慧能源服务示范工程。将清洁能源发电列入优先发电计划,推进清洁能源消纳。补强区域电网,加快改造配网和农网,解决清洁能源发电送出受限问题。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统筹高容量高能级电力设施布局,加强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实施集中供热,加快磐安抽水蓄能电站、浙江中西部天然气发电2套9H燃机机组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能替代,推进城乡用能电气化建设和改造,提高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加快推进加油、加气、加电等供能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煤电油气运协调机制和能源监测预警机制,打造智能化、数字化能源监控平台,培育智慧用能新模式,发展能源大数据服务应用,有效对接油气管网、热力管网和其他能源网络,实现能源便捷流动、灵活调运、供给安全。
提高城乡天然气利用水平。优先发展和保障民生用气,落实地方政府储气责任,建立完善天然气应急储备调峰体系,加快金华LNG应急调峰储备设施工程建设。推进车船油改气,继续引导企业实施煤改气。加快天然气互联互通工程义乌萧山支线管网建设,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向农村延伸。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千万工程”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行动,加快实现现代农业高效益、和美乡村高颜值、农民生活高水平、治理体系高效能的“四高”目标。
强化种源安全、耕地保护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增强种业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水稻、茶花、杜鹃、金华佛手、铁皮石斛等金华特色种质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引进新品种100个以上。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工程,保障粮油、蔬菜、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120万亩、9.2亿斤以上。深入实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打造“千库百场”山水渔业。强化金华两头乌猪、兰溪花猪等自主育种和良种供给能力,生猪存栏和自给率分别提高并稳定在100万头以上,85%左右。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开发精品水果、中药材、优质茶、食用菌、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优势产品,建成一批放心菜园、精品果园、生态茶园、特色菌园、道地药园和美丽牧场。发展林下经济。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提升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能力。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永康秸秆换肥模式,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平台全覆盖。加快数字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打造“田间一件事”智慧服务系统平台,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提升“金农好好”品牌影响力。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建设,打造“星创天地”。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提升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平台,打造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提质改造,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以上,打造集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园10个左右,提升金华婺南国家级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深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探索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大力推广“市花”茶花、“市果”佛手。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提升改造乡镇、景区公路,打通跨区域断头路,消除等外公路,建设美丽经济走廊。健全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推动稳定可靠供电服务全覆盖,扩大天然气利用覆盖面。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探索社会化、市场化农村物业管理模式,建立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新一轮新时代和美乡村创建行动,高质量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厕所和污水“三大革命”,高标准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启动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推进人工湿地和修复工程建设。完成农村存量危房治理改造。持续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
大力培育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深化“两进两回”行动,鼓励大学生、农村青年、新乡贤等返乡创业。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主动接轨浙江农民大学,办好金华农民学院和各地农民学校,大力培育“农创客”等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加强村级就业平台建设,加大农民投资理财、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等方面培训力度。实施新时代乡村建设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新时代乡村企业家和乡村治理干部。
专栏25 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工程 1. 粮食生猪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千亩方、万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工程,新建或提高标准农田4.6万亩,新建高标准粮食有效储备仓容3.4万吨。累计建成7个以上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标杆性现代化猪场和13个以上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标准化猪场,建设一批高质量“六化”美丽牧场。推进保障性蔬菜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2. 农业生产绿色安全深化工程。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和“饲药”两化,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有机替代和生态种养模式,推进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加强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 数字农业建设工程。推进数字“三农”协同平台,建设数字农业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等,提升农业全产业数字化改造。 4. 农业科技创新攀高工程。支持农业科技园区与涉农高校、研究院(所)共建联合体,充分发挥金华农科院作用,建成5个以上国内一流的高能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农业资源库、基因库等。 5. 未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强化数字赋能,新建、改(扩)建一批未来农产品批发市场。 6. 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各类农业主体建设仓储设施,培育一批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链主”企业,建成电子商务示范村201个。 7. 美丽乡村全域提升工程。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风景带30条,实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全覆盖、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全覆盖、美丽乡村精品村达标三分之二以上。 8. 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工程。培育发展省级以上休闲乡村和农家乐集聚村5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强镇10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0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个、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0家、规范化农民合作社500家。 9.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改造提升农村公路3000公里,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村配电网,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推进山塘和圩区综合整治,实施绿色小水电创建,推进管道燃气“村村通”工程,推动农村停车场、新能源设施等建设。 10. 低收入农户常态化精准帮扶提标工程。推进产业帮扶综合项目试点,滚动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开展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巩固提升行动。 |
加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构建产业农合联。引导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等成立家庭农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小养殖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市场竞争力。建设一批集农资供应、农技推广、金融保险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打造区域农合联通用性服务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2025年,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0家以上。
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体资产管理交易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联运、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推广义乌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市域性宅基地管理制度。高质量持续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比例。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完善“政银保担”合作机制,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和农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及担保范围。
实施低收入群体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坚持开发性与保障性举措并举,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防止发生新贫困,夯实共同富裕根基。完善分类帮扶、精准帮扶和减缓相对贫困机制。统筹实施产业、就业、金融等帮扶举措,促进低收入群众稳定增收。实施低收入群体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强就业对接服务,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健全低收入群体综合保障体系。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相对集中、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结对帮扶工作,增强经济薄弱村造血功能。
做好对口支援帮扶合作。完善山海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交往交流交融和文化教育支援。深化武义、磐安与省、市结对区域合作,畅通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转移机制,助力山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各类“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协作平台建设,增强山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深化金华—四平合作,推进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协作,打造对口合作新典范。
专栏26 乡村振兴重大改革和政策 1.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具体政策,健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稳妥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 2. “两进两回”机制建设。搭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立市县两级乡村振兴项目储备库。建立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县、乡、基地机制,完善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和重点乡贤联系机制。 3. 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制定“流转土地”农民保障措施,细化农业设施用地管理办法,开发农业金融产品和保险产品。 4. 低收入农户增收政策。健全帮扶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增强低收入农户全面发展能力、重点帮扶村自我发展能力、2+2县(武义县、磐安县和婺城区、兰溪市)加快发展能力,拓宽增收渠道。 5.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构建多要素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要素管理对产业融合的导向作用,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6. 乡村治理政策。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一肩挑”。深化“四治”融合,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融合。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文化繁荣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八婺文化金名片,加快建成诗路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影视文化、数字文化交融汇聚的多元文化新高地,加快推进全省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重要文旅中心建设,打造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开展文化示范引领行动,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当中。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加大诚信教育普及力度。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健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支持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水平。建立健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社会文明实践自觉。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践行新时代金华精神。弘扬“信义和美、拼搏实干、共建图强”新时代金华精神,使之转化成为提振精神、转变作风、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文明好习惯养成工程,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构建未成年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挖掘提炼向善向美的地域道德文化基因,打造“德耀八婺”道德品牌。制度化开展各类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广泛宣传褒扬好人好事,深化“好家风信用贷”等关爱帮扶机制,打造新时代精神文明新高地。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健全全域化大外宣工作机制,持续做好金华城市形象宣传,提升“信义之城、和美金华”城市品牌影响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改革,积极探索市级媒体融合转型路径,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加快建成区域性主流媒体和综合服务平台。深化省级网络国际传播试点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等平台阵地作用,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提升特色外宣影响力、感召力。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网上网下一体化的舆论引导和舆情应急工作智治体系。
做大做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全力争创国家级影视文化产业先行先试区,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探索“影视文化产业+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发展格局,推进新兴业态、头部企业、平台型企业实体化落地,构建从剧本创作到发行交易、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孵化的完整产业链。引导影视企业与数字技术、互联网融合发展,建设高科技智慧园区。高质量举办横店影视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在国际上有一定代表性的节会品牌。提升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办学特色,加快横店电影学院建设,构建符合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影视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影视人才教育高地。
推动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区辐射效应,有效整合县(市、区)文旅资源,推动永康方岩石鼓寮影视基地、永康西溪影视基地、磐安影视基地等摄影拍摄基地建设,打造影视文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影视文化联动拓展区,推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浙江(金华)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联动发展,做强网络直播,扶持网红经济,培育网络文学作品、影视制作、电子竞技、数字阅读、数字会展等泛娱乐新业态。
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开展文化产业提质行动,聚焦影视创作生产传播核心主业,引进和扶持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的特色影视企业,加强影视文化原创能力建设,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和文艺创作。打造“影视+拍摄资源、数字文化、文化制造、文旅融合”四大增长极,构建一体化全产业链。积极争创国家广播电视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以创新设计为引领,加快时尚纺织、服装绗缝、美妆饰品等时尚产品设计与制造产业链延伸,推动时尚产业与文化、影视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制造、旅游、互联网等不同业态之间的有机融合。
建设浙中诗路文化带。充分发挥金华诗路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按照“一轴三线七区八景”空间形态,高起点推进富有“婺学”“婺建”“婺剧”“婺窑”“婺风”八婺特色的“诗路金华”建设,加快打造诗学一体的文化传承带、开拓创新的文化产业带、浙中意韵的诗画旅游带、自然和谐的美丽生态带、互联互通的开放合作带。
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加大“上山文化”保护力度,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和挖掘婺州南孔文化、南宋文化、永康学派、畲族文化等丰富内涵,推进南宋徐谓礼文书保护利用。挖掘白沙溪三十六堰文化资源,加强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史研究成果运用。加大全域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突出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利用,加强文物保护。开展婺学文化、地方曲艺、传统饮食文化、传统工艺、地方民俗、婺派建筑等振兴行动,支持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争创全国一流院团,打造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的婺剧模板,支持地方民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育特色文化新名片。实施“星耀八婺”名人文化推广行动,打造一批名人文化带。发挥骆宾王、吕祖谦、陈亮、李渔、黄宾虹、陈望道等历史文化名人效应,推进艾青诗歌节、施光南音乐节、中国(金华)李渔戏剧汇、浦江书画节等节会提档升级。建设一批反映八婺文化特色的文化园和文博、非遗院馆场所,打响“婺风遗韵”文化品牌。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标、服务提质。开展文化设施提升行动,实施“百分之一公共文化计划”,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等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有五馆、县有四馆、区有三馆”建设水平。实施“悦读金华、书香满城”行动,打造城乡10分钟阅读圈。实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补短板工程,高水平实现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
完善高水平均衡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建设评价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开展文化人才培养行动、文化精品创作行动,努力推出一批具有传播度、辨识度、美誉度的“八婺特色”文艺精品。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六万工程”。开展文化市场繁荣行动,强化“扫黄打非”工作,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系,确保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专栏27 文化繁荣发展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 1. 重大平台。推进省级旅游度假区、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浙江(金华)数字创意产业试验区建设。加大景区镇、景区村创建力度,创建100个A级景区镇和100个3A景区村,50%行政村成为A级景区村。加快推进高A级景区创建,创建4A级景区5家以上,支持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武义牛头山创5A景区。 2. 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市图书馆新馆、市美术馆、市音乐厅、义乌大剧院及影视文化、康养旅游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
促进文旅业态融合。开展文旅深度融合行动,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打造横店世界级文旅“金名片”,推进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培育“工业旅游”“康养+文旅”等新兴业态。发展红色旅游、廉政旅游、研学旅游、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推动“商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广传统工艺品、非遗衍生品等文创精品。
强化文旅品牌营销。充分发挥金华作为钱塘江唐诗之路、浙学传播发展源头作用,推进钱塘江诗路文化旅游带品牌打造。强化与建德富春江航道旅游线路衔接,打造钱塘江水上黄金旅游线路。推进古城保护开发与森林古道修复。突出“金华有戏、金华有味、金华有艺”,继续打响横店影视城、义乌国际商贸城、武义温泉和磐安生态康养等旅游品牌。持续办好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规划建设文化娱乐消费特色街,繁荣夜间文化经济,加大优质文化休闲产品供给。
专栏28 文化繁荣发展重大改革和政策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文化设施建设达标提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优质供给,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2. 健全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文旅资源整合利用机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文旅市场融合发展机制和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机制。 3. 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创新优质内容生产机制,打造主流移动传播平台,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4. 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为试点,建立覆盖影视创作、制作、发行、投资、交易、衍生品开发等全环节产业化平台体系。 5.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出台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品牌打造、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政策。 6. 文艺精品创作引导和扶持政策。完善《金华市文化精品文化人才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不断激发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推动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发展。 |
十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打造浙中大花园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全领域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全地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方位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群,高水平打造新时代浙中大花园。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创建“清新空气示范区”。实施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防控。推进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分类推进锅炉和工业炉窑污染综合治理。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
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管控,严格控制水环境敏感区域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深化湖长制、河长制,实施金华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改善东阳江、武义江水质。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深化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提升改造城乡生活污水、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和环境风险防控。
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分类治理原则,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重点污染地块修复,完善修复工程验收制度。提高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立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完善各类固体废物分类收集机制,加快建设一批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强化监管,严防二次污染。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系统,打造城乡垃圾分类“金华经验”。全域推进生活垃圾“两定四分”,深化建筑工地“四分四处、分处同步”模式,推进全品类垃圾资源化利用。
优化生态空间管控措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制定不同区域生态保护、环境准入、污染治理、绩效评价等差异化政策。调整区域发展方式和开发强度,引导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精准管控。
统筹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重点流域、中小河道、湖库和湿地实施生态修复。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复垦。推进国土绿化提质。深入推进国家级森林城市群试点,强化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推行林长制,实施“一村万树”行动,高标准建设金华江流域两岸彩色林带。加快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实行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和分区管控。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育、种群恢复和重点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专栏29 生态文明重大平台和工程 1. 浙中生态廊道。建成“一条生态主廊、三大生态功能节点、十大生态功能板块”,构筑集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绿色产业于一体的全域生态经济带。 2. 环保工程。推进婺江、兰江、东阳江、浦阳江、武义江等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改造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3. 森林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天然林公益林保护修复、中幼林抚育、珍贵彩色森林建设、木材战略储备林建设(含大径材培育)。加强重要湿地保护修复,续建提升一批湿地公园。大力推进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
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行绿色制造,创建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培育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实施绿色产品认证体系,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绿色服务业发展,做强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发展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等行业。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造多层级低碳发展试点体系,深化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推行绿色出行,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使用。推行绿色包装,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着力解决电商快递、餐饮外卖等重点领域的塑料污染问题。加强全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推动资源能源集约利用。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统筹水资源利用与节约保护,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规划和项目水资源论证,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建设。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加快推进重点用能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严格执行高耗能行业产能和能耗等量减量替代制度。加快构建低碳、智慧多元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完善区域能评+产业能效技术标准机制,推进用能权市场化交易。
专栏30 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1. 调整能源结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 推进产业低碳。压减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改造升级,推进绿色制造,推广低碳技术应用。 3. 推广生活低碳。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实施碳普惠,开展“零碳”政府机关、“零碳”会议等碳中和实践。 4. 优化建筑用能。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建筑低碳化运营和能耗监管,强化既有建筑能效提升。 5. 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方式,完善绿色低碳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6. 发展森林碳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4560万立方米。 |
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完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加快核算成果多元应用。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土地、用能权、排污权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和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在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严格执行环境审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健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重点加强对违法排污企业、重点环境问题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执法检查。
专栏31 生态文明重大改革和政策 1. 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改革。深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管理。积极推广GEP核算、生态资源使用占补平衡、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两山银行”等创新举措。 2.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建设自然资源产权交易一体化平台。建立健全土地、用能权、碳排放权和碳汇等一体化交易制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统计和监测制度。 3.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地上地下系统治理机制,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机制,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环境监管。 4.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推行与GEP考核相挂钩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 5.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大政策、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扶持力度,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促进固废资源利用园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强固废处置第三方服务企业培育赋能。 6. 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围绕用途管制规则、监测评估体系、协同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建立自然生态空间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强化国土空间准入。 7. 节水促进政策。深化水价改革,推动水资源税改革,健全节水奖励机制,探索水资源产权改革,拓展节水融资模式,落实水效标识制度,完善定额管理机制,健全用水监测统计制度。 8.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优化能耗双控目标设置、差异化分解和能耗双控统筹指标,完善用能预算、节能审查、能耗双控考核等制度。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富民惠民安民、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人的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供给机制,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与民生保障,着力推动城乡一体化,高水平建设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医疗中心,打响“学在金华”“健康金华”品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充分发挥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效应,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在金华就业定居,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培训、托底安置就业和帮扶,抓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强“就在金华”用工服务保障平台建设,提升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和用工监测精准度,完善援企稳岗政策,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完善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建设一批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鼓励创业推动就业。积极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强创业教育培训。推进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业空间和新型灵活就业增长点。全面放开落户限制,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充分吸引国内外金华籍人才回归创业。健全创业担保贷款代偿机制,探索设立创业创新风险投资引导专项资金。
强化就业服务支撑。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政策,建立就业政策宣讲普及机制。全面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补贴政策,发挥财政、税收和金融对就业保障支持作用。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创造性别平等的就业机制和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无欠薪”行动,建立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建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服务体系。
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居民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稳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建成可持续社会保险体系。研究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引导各类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员社会保障全覆盖。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巩固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选缴保费法”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三位一体”全民医保体系,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稳妥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打造全民安心医保城市。完善社保缴费责任分担机制,加快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完善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推动基本社会保险与市场保险体系对接,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个人及家庭共建社保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加快大救助体系建设。推进“1+8+X”大救助平台建设,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救助与医疗、教育等其他社会福利政策配套衔接,助力困难群体共同富裕。扩大并量化救助范围,探索低保救助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开展社会救助异地申请服务。简化救助流程,扶持专业化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促进慈善事业快速发展。
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平等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健全妇女儿童保护与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妇女儿童心理健康引导,严厉打击拐卖、侵害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完善“普惠+特惠”残疾人基本保障制度,系统推进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提升。
稳定多元住房供需平衡。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城市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构建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统筹住宅用地供应,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策并举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推广租赁补贴保障,因地制宜提高货币补贴标准。健全农村房屋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即时救助机制。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大力推广“基层党建+退役军人事务”创新,建立退役军人荣誉激励机制,依法维护军人军属、消防指战员及其家属合法权益。推进“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深化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改革,为广大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服务。推进退役军人职业学院和十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指导和服务。做好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大力推进国防教育基地、双拥主题公园、双拥一条街等场所建设。
专栏32 富民惠民安民行动 1.高质量就业行动。坚持就业优先,提高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协同程度,实施培训稳岗扩岗计划。开展多层次创业培训和精准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计划、就业困难人员精准帮扶计划。探索新业态工资权益保障机制。 2.住房保障行动。探索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聚焦公共租赁住房精准保障,稳妥推进城镇剩余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3.社会救助行动。强化救助项目统筹,健全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物价补贴机制和渐退期制度,实施救助服务联合体创建、救助家庭“暖巢更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同心向善”、救助部门联动送“幸福清单”等计划。 4.慈善公益行动。引导慈善资源合理流动,推动慈善文化建设。规范发展互联网慈善,加大对互联网慈善的引导支持力度。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慈善组织团队。 5.高质量助残行动。推进助残服务基地建设,形成“康复以市为主、托养以县乡为主、庇护以乡镇(街道)为主”的残疾人康复托养格局。 |
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深化“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打造全国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样板区。深化“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降低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和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师德师能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数字赋能改革,搭建“金华智慧教育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深入推进长三角教育资源合作共享,引进优势教育资源,深化教师互派交流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和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大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和班主任梯度培养力度,依法保障教师待遇,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坚持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循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原则,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入好园”需求。全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化“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结对帮扶,强化学校内涵建设,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实施名校培育工程,加大名校集团化建设力度。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探索分类办学。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特色教育质量。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实施职业教育“双高”建设,推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双高”院校建设,推进浙江商贸学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省级中高职“双高”院校建设。办好职业教育,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升职业院校现代化办学水平,对接主导产业与特色经济,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推进校企“双主体”合作协同育人,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开发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精品课程,建成一批省级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融合,争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强成人技术文化学校建设,完善成人教育体系。
打造浙中高等教育高地。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平台,推进高等教育扩面提质工程。深化市校合作,大力支持浙江师范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培育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标准建设金华学院(金华理工学院)。推动本地高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加强国计民生急需人才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推进上海财大浙江学院、浙师大行知学院、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等独立学院转设。推进金华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建成全省一流区域开放大学,县级电大(学院)转型建成开放学院。
健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统筹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和学习平台作用,推进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关注新型职业农民、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加强特色开放大学体系建设,扶持老年大学发展,提升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办学能力,基本形成面向全体、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教学有序的社会教育新常态,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加快“金华—义乌”医疗中心建设。注重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在金华学院(金华理工学院)筹建中将医学院建设提到优先考虑位置,支持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等医科院校建设,支持浙江师范大学成立医学院,依托浙江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开展校地合作,提升区域医疗、医教、医研综合实力。实施医教协同行动,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及知名企业合作,发挥学会、协会学术交流平台作用,加快培养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鼓励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医疗服务机构,扩大高水平医疗服务供给。加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能级提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管理同标同质和服务优质高效,实现“小病就近看”。持续强化“三医联动”“六医统筹”,加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保门诊慢性病保障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分级诊疗体系,加快卫生健康事业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完善疾病防控体系,提升重大疫病救治能力,防范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
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医疗科技水平,推动区域专病中心和疑难危重症诊疗中心建设,提升临床专科能力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确立浙中医疗优势地位。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完善医疗纠纷调处制度,健全患者投诉管理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普及基层中医药服务。构筑“中医药+”跨界融合体系,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江南药镇建设。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实施公共体育服务惠民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打造社区“10分钟健身圈”,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每天校内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加强体育文化传播。打响“一县一主题,一地一特色”的“山水四项”品牌。
放大亚运会聚焦效应。推动“体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办好2022年杭州亚运会金华分赛区比赛,提升金华市民城市归属感和凝聚力。谋划“亚运遗产”保护,积极承接洲际级、国际级体育赛事。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体育旅游,全力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建设,发展“数字体育新服务”,打造“健身运动活力城”“训练竞赛先锋城”“体育产业示范城”“体育治理创新城”。
专栏33 教育卫生体育重大项目 1. 教育。重点推进金华学院(金华理工学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横店电影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东阳校区、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永康校区、永康五金技师学院等项目建设。 2. 医疗卫生。重点推进“金华—义乌”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市中心医院科教综合大楼、市中医院中医药传承大楼、市第五医院迁建(转为老年病为主的综合医院)、市第二医院精神病大楼等项目建设,新建金义新区三级综合医院,加快推进永康卫校迁建工程。 3. 体育。重点建设亚运村场馆、市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 |
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托班等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合理配建婴幼儿托育中心,建立健全托育服务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谋划城企联动托育服务项目。完善育儿休假制度,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突出思政引领,大力实施“真善美”种子工程,重点推动红领巾学院、青苗学堂、青马工程提质增效。实施青少年网络空间清朗行动,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青年全面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事务,有效发挥青年生力军作用。
建设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居家村(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性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优化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突出兜底保障属性,实现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以健康养老为核心、以适度医疗为支撑、以功能康复为重点”的养老服务新模式,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打造多层次康养联合体。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养老护理员教育培训和技能认定制度。发展养老服务产业,探索发展养老社区、家庭照护床位等新模式。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推进老有所为,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挥各类“老专家智库”作用。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精准开展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加强安宁疗护服务供给,维护老年人生命尊严。优化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居家、社区和城乡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营造良好的老年宜居颐养环境。
专栏34 公共服务供给重大改革和政策 1. 高水平大学引育政策。强化高水平大学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建立高水平大学引育的分级投入机制,谋划高水平大学校区、特色学院,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高水平大学引育。 2. 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按照融合、共建、协作等模式,探索建立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城乡教育共同体。 3.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应急指挥、精密智控等机制,健全公共卫生法治、应急医疗物资保障等体系,推进高素质人才队伍等建设。 4. “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推进药品耗材采购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制度、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和综合监管等联动改革,加快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 5. 县域医共体改革。统筹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基层人才队伍、岗位管理、绩效分配等制度,创新县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县域公共卫生防控能力。 6.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策。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中医医保、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管理体系,完善财政投入、人才建设等政策保障体系。 7. 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政策。围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制定用地指标倾斜、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 8. 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政策。完善医养康养签约服务规范和价格政策,加大社会力量兴办医养康养结合机构的税收、政府投入、土地、投融资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强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医养康养商业保险发展。 9. 建立全市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参保缴费、保障待遇和经办管理等相关政策。 10. 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研究制定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参保缴费政策,建立健全失业保险费率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 |
十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金华、平安金华和清廉金华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有机统一,坚持底线思维,全面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建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完善平安建设体系,积极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把安全发展贯穿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全面推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
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支持驻金部队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完善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作用,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开展港澳台侨等各项工作。完善党建带群建工作制度,构建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推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在保障都市区加快发展、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加快建设具有金华特色的法规规章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权力运行管理监督机制,构建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和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改革。贯彻实施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依法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加大法治宣传和普法工作力度,支持法律服务社团高质量发展,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研判,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经济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抓实抓好“菜篮子”“米袋子”,构建高效的粮食储备、流通和供应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重要农产品综合监测网络,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总体平稳。
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进与银行金融机构整体合作,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强化贷款流向监控。健全企业风险化解机制,深化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建设,稳定优化金融生态。探索建立合格担保人制度,深化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建立风险共济专项资金、政策性救助基金。提高金融法治化水平,加强金融监管队伍建设,完善金融人才服务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建立健全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持续巩固重点环节安全。
健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广“基层党建+安全生产标准化”,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加快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灭火与应急救援体系,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强智慧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完善巨灾保险机制,提升自然灾害科学防控能力。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创新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机制,实现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和可视化接入全覆盖。
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深化安全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消防安全监管执法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动基层队伍力量延伸,推广“基层党建+应急管理标准化”,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全覆盖。加强市县一体化网络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指挥联动工作机制。健全公共卫生等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加快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推动应急产业发展。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纵深推进“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和深化“后陈经验”,深化新时代村级组织建设,规范村级权力有序运行,完善“一肩挑”后的村(社区)治理机制,构建“清廉智治”监管平台,建立健全强化监督执行的有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化“云上公安、智慧警务”大数据应用,高水平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提升“智安小区”“智安单位”覆盖率并向“智安街区”等多领域延伸,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深入推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建,全面推广“一村一(辅)警”,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全域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数据中心建设,健全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实施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创新完善涉网新型犯罪打击机制。
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强化“基层治理四平台”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线上线下联动、网络实体互补的高效便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一警情三推送”机制,推进矛盾纠纷联动化解。充分发挥“三大员”作用,建好用好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加大信访矛盾化解和诉源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推动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当地。全面推进“代表联络站+矛调中心”机制建设。总结提升“枫桥经验”“龙山经验”“浦江经验”,深化“无信访积案县(市、区)”创建,持续开展“大家访、大代办、大接访、大化解”活动。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持续加大正风肃纪力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健全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和纪委监督责任“四责协同”机制,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主基调,健全“四不”整治、“三清理一规范”、党员整治立规创优等长效机制。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推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开展清廉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八婺好家风”建设工程,打造拼搏实干、风清气正的干部队伍。
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整合各监督主体的力量,建立问题线索互通共享渠道,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务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之间的协作,逐步形成协同监督新机制。发挥党内监督的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健全完善情况通报和线索沟通机制,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放大舆论监督效应,提高全社会规则意识。
专栏35 平安金华重大项目 “十四五”时期,建设平安金华10大体系,实施53个重大项目。 1. 政治安全维护体系。实施“筑墙工程”、“净土工程”、“攻心工程”、反暴恐固本强基和反邪教持续深化5个项目。 2. 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体系。实施社会风险评估创新提升、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调节工作品牌打造、信访工作改革创新、诉源治理深化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经济金融涉稳风险综合治理和最优营商环境建设8个项目。 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建设、新型犯罪防范打击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升和毒品问题综合治理5个项目。 4. 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施“重要窗口”网络传播展示、依法治网体系、网络风险闭环管控、网络生态“瞭望哨”工程和网络安全整体能力提升行动等5个项目。 5. 行业监管体系。实施消防安全综合治理、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攻坚、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防灾救灾能力提升6个项目。 6.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规范提升、“基层治理四平台”规范提升、全科网格规范提升、“党建+基层社会治理”推广深化、“一警情三推送”完善提升,“四治融合”模式推广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规范提升和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9个项目。 7. 法治保障体系。实施平安金华法规建设、执法司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4个项目。 8. 科技支撑体系。实施平安建设数字化转型、新基础支撑、新技术应用、新共享协同和新安全管理5个项目。 9. 统筹协调体系。实施“大平安”建设机制规范提升、系列平安创建深化提升、市域治理理论研究和文化培育、平安队伍建设创新4个项目。 10. 考核评估体系。实施平安综治督导考评工作和市域治理现代化指标体系2个项目。 |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进一步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充分运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手段,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规划实施机制,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党委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十四五”规划实施全过程,更好地带领群众开启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围绕规划目标同向发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
(二)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发展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理顺全市规划体系。建立健全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各地、各部门要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认真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重大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规划管理数字化平台应用,提高规划编制实施水平。
(三)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建立完善重大任务要素保障机制,统筹安排各类资源要素,优先保障本规划提出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所需。加强财政预算和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统筹财力可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优化金融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规划明确的重大产业、薄弱领域的支持。制定与规划相匹配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指标、能源消耗指标等保障方案,积极保障规划确定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
(四)加强规划组织实施。切实增强规划实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四个重大”和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安全保障等领域任务,要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领域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实现,各级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政策、体制和法治环境。年度计划要贯彻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建立完善现代化统计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规划宣传,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市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中共金华市委领导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数字赋能、拼搏争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为圆满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