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3025/2021-01879

  • 文件名称:

    金华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 发布机构:

    信息中心

  • 成文日期:

    2021-06-25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期:2021-06-25 17:44:03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为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结构转型、方式转变,根据《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精神和相关要求,特编制《金华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生活性服务业对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

    总量规模及贡献不断扩大。“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服务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09.4亿元增至2015年的1726.33亿元,年均增长1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全市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7%,占据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十二五”期末,全市服务业从业人数达到114.8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的33.2%。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保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行业结构及质量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我市优势服务业稳步发展。2015年,现代商贸、金融、房地产、休闲旅游、物流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合计达1221.6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70.8%,继续保持支柱产业优势。同时,信息经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市服务业结构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平台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十二五”时期,我市围绕“一轴两带多组团”空间格局,积极实施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工程,服务业集聚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果。金华市区和义乌市带动全市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两地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19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全市共获批1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数量排名全省第二。11个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累计完成投资713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投资134亿元;入驻企业6万余家;从业人员达2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707亿元;实现营业利润156亿元;缴纳税收53亿元。

    改革开放成效不断提升。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金华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成功落地,金义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全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我市成功举办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会址永久落户金义都市新区。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490亿美元,增长18.3%,其中外贸出口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

    “十二五”时期,我市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总量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8%,不能适应和支撑金义都市区发展;企业实力有待进一步壮大,企业分布存在“小、弱、散”问题,缺乏引领带动作用强劲的龙头企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发展虽快,但基础不实,发展不够充分,尤其是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健康服务等具有引领作用和市场潜能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等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服务业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仍然存在制度障碍,“互联网+”市场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仍处探索阶段。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国际转移步伐加快,长三角区域成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最活跃区域,给我市扩大国际服务业开放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自贸区等发展战略,密集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省内环境看,我省大力发展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等七大万亿产业,加快推进沪杭金发展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大力推进服务业强县(市、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我市服务业发展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从市域环境看,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生活性服务消费需求扩张趋势日益强劲,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影视时尚、休闲旅游服务等五大千亿产业蓬勃发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金华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显现,金义综合保税区申报成功和加快建设,为我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要求,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围绕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规划布局,以优化结构、拓展领域、强化集聚、培育龙头、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为抓手,着力构建我市“一轴三高地、两带六集群”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发展“5+5”服务业重点行业,全力推进服务业向高端化、信息化、人文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服务业强市,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服务业众筹众创发展机制,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着力推动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业态创新、技术手段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调整。

    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推进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等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开放引领。深化金华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依托义新欧、义甬舟等开放大通道,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资源集聚和市场辐射能力。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有效提升服务业国际化程度。

    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加快人口集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作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均衡化、体制机制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20年达到27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20年达到2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2870亿元。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结构质量明显优化。传统优势服务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20亿元,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2万元/人,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加快培育一批省级服务业强县(市、区),规划建设30个左右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市级特色小镇,继续发展和提升11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壮大一批服务业引领性龙头企业,服务业发展平台和集聚规模持续扩大,金义都市区城市能级和辐射效应显著提升。

    发展贡献日益突出。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效应更为明显,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3%,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2%,培育一批新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项目支撑更加到位。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谋划和实施全市服务业重大项目226项,总投资4799亿元,其中五大服务业支柱行业重大项目139项,总投资3278亿元;五大服务业新兴行业重大项目87项,总投资1521亿元。力争“十三五”时期,服务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009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35%左右,重大项目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专栏1:“十三五”时期金华市服务业发展预期指标

    分类

    指标体系

    2015年

    2020年

    年均增长

    规模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1726.33

    2700

    9%以上

    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065

    2200

    15%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783

    2870

    10%

    结构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0.7

    53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53.5

    55

    -

    质量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5

    22

    -

    规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亿元)

    130.8

    220

    11%

    贡献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33.2

    35

    -

    服务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

    61.83

    62

    -

    三、空间布局

    以新型城市化为动力,以服务业集聚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导向,加快形成“一轴三高地、两带六集群”空间布局,全力打造“丝路枢纽、商贸之都、智造强市、文化名城、旅居福地”。

    (一)“一轴三高地”。

    大力推进金义都市区核心区服务业规划统筹、资源集聚、功能联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金义主轴交通、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及平台互联互通建设,加快要素资源平台集聚和多业态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商贸物流市场、科技信息创新、公共服务品质”三大服务业高地,提升金义都市区核心区城市能级。

    商贸物流市场高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着力建设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大商贸市场和物流园区互联互通,推进线上和线下市场融合发展,统筹金义主轴各大商贸物流平台资源,打造“结构网络化、功能协同化、市场一体化”的国际化商贸物流中心,大幅提升商贸市场集聚和辐射的整体能力。

    科技信息创新高地。以打造沪杭金发展带、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为契机,着力构造功能强大的科技与信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和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着力引进一批科技研发机构和科技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人才项目,大力推进智能制造、虚拟现实(VR)、大数据服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及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和信息创新高地。

    公共服务品质高地。积极支持各大高校发展,提升科技创新、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智库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的服务供给能力;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服务质量,加强各大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打造覆盖浙中、服务浙江中西部的公共服务品质高地。

    专栏2:“一轴三高地”重要服务业平台

    商贸物流

    市场高地

    多湖中央商务区、市区江南商贸区、市区江北商贸区、义乌国际商贸城、金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义乌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城;金华国际物流园区、义乌国际物流园区、浙中公铁水联运港;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保税物流中心(B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

    科技信息

    创新高地

    金华国际科技城、义乌科创新区、金华开发区国家科技孵化园、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中科院金华科技园、赛伯乐金华科技园、浙师大婺城科技园(师大云谷小镇、师大信息经济创业园)、金华信息经济集聚区

    公共服务

    品质高地

    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学院等;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医院、义乌市中心医院、浙大附属义乌医院等;湖海塘休闲运动区、金华古子城等;金华广电传媒集团、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等

    (二)“两带六集群”。

    以金义都市区“共建、共融、共享、共赢”为目标,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加强特色产业和文化引领,加快推进服务业与科技、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围绕金兰永武产业带和义东浦磐产业带,着力建设六大特色服务业集群,打造服务业的金华特色和金华品牌。

    科创智造产业集群。利用金华市区、永康市、武义县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五金机械等产业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永康科创智造总部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科创智造产业集群,集聚科技和人才资源,增强全市科技创新驱动力量,带动和支撑全市“两化”融合和先进装备智造产业发展。

    港埠物流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衢江航运和兰溪港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金华江、兰江生态山水、商埠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打造以商埠旅游为特色、港口物流为支撑、临港工业为主导的港埠物流产业集群,做特商埠文化旅游和创意服务,做强兰溪港及临港物流集聚区,与金华市区、义乌市等共同推进全市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发展。

    休闲旅居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金华山旅游经济区、仙源湖旅游度假区、九峰山禅茶养生休闲度假区、兰溪旅游度假区、武义温泉旅游度假区、磐安云山旅游度假区、东阳东白山旅游度假区、浦江仙华小镇建设,打造集“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休闲旅居集群;加快推进武义温泉小镇、永康赫灵方岩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以及义乌佛堂古镇的开发建设,促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将金华打造成为长三角旅居福地。

    影视旅游产业集群。推进东阳横店影视城及影视旅游发展,全力支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试验区建设,不断集聚影视文化要素和延伸产业链。发挥横店影视旅游基地的示范带动和扩散作用,推进金华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协同永康、浦江、武义、磐安等县(市)打造金华世界华语影视基地,做强做大全市影视旅游及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时尚创意产业集群。推进东阳木雕小镇、浦江仙华小镇和水晶、挂锁产业集聚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利用东阳木雕竹编、卢宅明清建筑群和浦江书画美术、月泉书院、上山遗址、江南第一家等人文资源,加强工艺美术和创意设计中心建设,打造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将传统工艺、书画艺术精髓融入红木家具、水晶、绗缝等产品,推进全市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融合发展,做强金华文化创意和文化时尚制造产业。

    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加快武义温泉小镇和磐安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等平台建设,演绎茶养、药养健康文化,打造茶药养生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茶养、药养为特色的健康养生休闲服务业。积极探索山区利用优良生态资源及茶叶、中草药等健康元素,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业,引领全市健康养生养老和民宿休闲度假服务业发展。

    专栏3:“两带六集群”重要服务业平台

    科创智造产业集群

    金华开发区国家科技孵化园、新能源汽车小镇,永康五金总部中心、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武义科技城、武义温泉小镇、武义俞源(有机国药基地和茶药观光园),兰溪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等

    港埠物流产业集群

    兰溪港及临港物流集聚区、游埠商埠小镇,浙中公铁水联运港等

    休闲旅居产业集群

    金华山旅游经济区、九峰禅养小镇、武义温泉小镇、浦江仙华小镇、永康赫灵方岩小镇等

    影视旅游产业集群

    东阳横店影视城,永康石鼓寮、西溪、四方老厂区、厚吴古村落等影视基地,武义璟园古民居博物馆,浦江仙华山、浦江金狮湖等

    时尚创意产业集群

    东阳木雕小镇,浦江仙华小镇、浦江水晶城、江南第一家、上山遗址公园及遗址博物馆等

    健康养生产业集群

    武义温泉小镇、俞源有机国药基地和茶药观光园,磐安江南药镇、古茶场文化小镇、云山度假区、大盘山民宿群、台地民宿群等

    四、重点行业

    “十三五”时期,着力提升五大支柱行业,大力发展五大新兴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质量效益,推进我市服务业全面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格局。

    专栏4:金华服务业“5+5”   重点行业

    五大支柱行业

    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房地产

    五大新兴行业

    信息经济、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商务服务

    (一)着力提升五大支柱行业。

    充分发挥我市商贸市场、国际贸易、信息经济、综合交通和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优势,着力推进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休闲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1.现代物流。围绕金华现代物流强市建设目标,聚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通“义新欧”“义甬舟”“金满俄”“金保东”等国际物流通道,促进跨境电商物流、保税物流等国际物流业态发展,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并进的全市现代物流运输新格局。“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我市物流业竞争发展新优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联动效应明显增强。争取“十三五”期间,物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年均达到12%左右,到2020年,全市物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60亿元。

    专栏5:现代物流“6350”发展体系

    六大集聚区

    金华市国际物流集聚园区、义乌国际物流集聚园区、浙中公铁水联运港、兰溪港及后方物流集聚区、东阳国际物流园区、永康现代物流园区等

    三个信息平台

    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APP物流手机应用平台等

    五十个重点

    物流项目

    金义综合保税区、华东(金华)农产品物流中心、义乌内陆口岸场站、金华传化物流信息港、义乌苏溪综合物流园区、武义物流中心、浦江物流中心、磐安物流中心等50个以上重点物流项目

    ——加快现代物流集聚平台建设。加强金华国际物流集聚园区、义乌国际物流集聚园区、浙中公铁水联运港、兰溪港及后方物流集聚区、东阳现代物流园区、永康现代物流园区等六大现代物流集聚区建设;着力推进金义电子商务新城(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项目)、金华邮政速递物流电子商务邮件处理中心、“四通一达”华东区域分拨中心、传化公路港等现代物流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金义综合保税区、义乌保税物流中心(B型)、义乌国际邮件互换局和交换站等国际物流平台建设,打造国际物流及大通关发展平台。

    ——着力培育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整合提升一批中小物流企业,引导传统货运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服务网络;剥离一批物流企业,通过上下游互联,从商贸业、制造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培育一批物流企业,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本地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发展,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引进一批物流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世界百强物流企业、国家5A级物流企业入驻,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力争到“十三五”期末,3A级以上物流企业新增51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新增4家,4A级物流企业新增11家,3A级物流企业新增36家;新增企业联盟5个。

    ——推进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以平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设现代物流互联互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等联动发展,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水平。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提升物流互联互通互融水平。

    ——提升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以重点物流项目为支撑,推进物流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智能仓库和智能分拣系统,加强物流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20年,应用智能化仓储系统的企业达到30家,应用智能分拣系统的企业达到60家。运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网络化智能运输。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物流技术装备。提高集装箱车辆、厢式车辆等专用车辆占比,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全市集装箱车辆新增600辆,达到1000辆,厢式车辆新增6000辆,达到30000辆,推动运输装备向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现代商贸。发挥我市“市场大市”发展优势,积极实施“互联网+专业市场”行动,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模式,积极培育商贸流通新模式、新业态。到“十三五”期末,现代商贸发展体系更加完善,商贸服务业趋于规模化、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70亿元,年均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900亿元,继续位居全省前列。

    专栏6:现代商贸发展体系

    两大商贸中心

    浙中商贸休闲购物中心、义乌国际商贸购物中心

    三大商贸模式

    市场采购模式、电子商务模式、O2O连锁模式

    八大专业市场

    金华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金华花卉苗木市场、义乌国际商贸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东阳木雕城、兰溪织造名城、浦江水晶城、磐安浙八味市场

    ——拓展开放市场新空间。积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鼓励金华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贸易对接,积极实施“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加快金义综合保税区建设运营,推进海外专业市场和海外仓布局,促进“进口、出口、转口”三口齐转,推动金华国际贸易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聚力打造金华商贸圈。把握金义都市区建设和义乌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着力整合提升浙中商贸休闲购物中心、义乌国际商贸购物中心,加快永康科技五金城、东阳木雕城、兰溪织造名城、浦江水晶城等专业市场转型升级,改造提升各县(市、区)的城区商贸区,实现商贸购物、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化发展,努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的金华商贸圈,提升金华商贸服务城市能级。

    ——着力提升新型消费业态。顺应国家实施网络强国和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运用“互联网+”模式,采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传统商业转型;紧盯O2O社区零售连锁模式,积极引导多模式、多行业的O2O社区连锁业态发展,培育区域性O2O社区连锁集团,争取把我市建设成为O2O社区连锁业态发展的策源地和高地。

    ——推进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专业市场的信息化、网络化、特色化改造提升,大力推进专业市场品牌连锁化、电子商务化发展,大力推广市场采购模式,加快形成“市内市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格局,打造“市内市外、线上线下”四个万亿级市场体系,再创我市专业市场发展新优势。

    3.金融服务。着力增强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贸易金融、投资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业态发展趋势,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企业投融资渠道,重点支持我市大产业、大市场、大交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商业银行、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加强信息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直接融资和中长期贷款比例,有效防范金融系统风险。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9%;“十三五”时期,全市直接融资总额达1200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例达30%以上。到2020年,管理资金规模超5亿元的产业发展子基金达到10家以上,吸引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到2020年,力争全市股份制改造企业500家以上,力争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达40家。

    专栏7:现代金融发展1234战略体系

    一基地

    全国领先的产业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基地

    两中心

    打造跨境金融服务示范中心,打造互联网金融创新示范中心

    九大任务

    优化金融发展,实现区域联动;强化金融支撑,保障基础建设;打造产融平台,扶持重点产业;突出跨境服务,助力贸易改革;创新“互联网金融”,培育新业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增加直接融资;发展普惠金融,全面服务社会;健全风险机制,维护金融生态;完善金融机构,做强金融产业

    ——积极推进金融模式创新。依托市区信息经济平台,建设互联网金融企业孵化器,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网络理财等金融服务。拓展人民币跨境业务、外汇管理、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推进“三权”抵押贷款产品创新,探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等贷款业务。重点开发中小企业保险、科技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和“三农”保险等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民生保险服务业。

    ——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全国性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合资银行、外资银行和各类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基金到金华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金融业务服务。大力引进各类天使基金、创业基金、投资基金,发展股权投资金融市场。加快培育发展本地民营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优化金融生态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协同作用,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比例。积极培育股权和债券金融市场,大力推进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大力支持企业IPO和在“新三板”融资,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BOT、BT、TOT、TBT和PPP等投融资模式,大力支持金华“大交通”“大市场”“大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对接合作,加大对以五大千亿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发展普惠金融服务民生。努力降低小微企业信贷成本,推进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基础和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鼓励扎根基层、服务社区,针对小微企业、高校毕业生、农户、特殊群体以及精准扶贫对象,提供多样化、可得性金融服务。积极支持保险机构与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作,推进农业保险、民生保险、灾害保险等业务。建立政府针对普惠金融的保证保险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发展,优化农村支付环境。

    ——加强各类风险管控。建立健全金融发展制度,加强信贷征信体系和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规范金融服务市场,有效管控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金融风险。推进民间金融法治化、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加强对企业“两链”风险的防范和化解,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列性的金融风险。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等行为,进一步规范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重点查办一批案件,以震慑犯罪,优化区域金融环境。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交易场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日常监管和风险防控,形成扶优限劣的发展环境。

    4.休闲旅游。发挥我市生态和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大众旅游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特征,着力推进旅游与生态、农业、工业、文化、商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旅游内涵,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积极探索众筹众创旅游开发模式,加快形成“政府规划引导、平台集聚开发、企业集群经营”的旅游开发投融资体制机制和旅游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实施智慧旅游行动,大力推动旅游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创新旅游促销新业态和旅游消费新模式,大力拓展旅游市场空间。到“十三五”期末,争取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5%,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800亿元,力争过夜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达到2天,人均消费提高到1500元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5%。

    ——优化旅游目的地体系。以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为出发点,重点打造“影视文化、特色购物、温泉养生、古婺文化、宗教朝觐、乡村生态、运动休闲、商务会展”八大主题精品旅游产品,争取2―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旅游总投入和旅游总收入均超过100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县(市、区)行列,1―2个县(市、区)创建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

    ——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重点实施仙源湖度假区水上运动中心,金华开发区九峰生态温泉养生中心,金华山智者寺(二期),兰溪越龙谷国际度假中心,东阳木雕文化博览城、横店万花园、上海滩,义乌汽车运动文化小镇,永康方岩旅游区、城市工业旅游区、西溪影视运动休闲区,武义溪里湾温泉养生园,浦江仙华山、江南第一家景区5A级景观提升工程,磐安开元森泊度假村等一批重点项目。争取新增国家4A级景区5个以上,培育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1亿元的精品特色旅游景区3个以上。

    ——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加强古镇古村文化保护利用,推进古镇古村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传统乡村风貌保护,策划、包装、建设、推出一批“国际研学旅游古镇(村)”,力争建设“国际研学旅游古镇”3―5个,建设“国际研学旅游古村”10―15个。提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区,引导规范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发展,大力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力争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1―2个,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3个,培育旅游风情小镇10个,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0―15个,培育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和特色民宿30―50个。

    ——培育旅游市场新业态。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工业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森林旅游、养生养老、研学旅行、购物旅游、康体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电商等新型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供给。力争创建文化旅游示范基地4―5个、研学旅行基地4―5个、特色文化主题酒店2―3家、自驾车(房车)露营地5―10个、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10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含优秀项目、精品线路)5―10个、中医药养生养老示范基地5―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5―10个。

    ——优化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网络,健全旅游景区标识系统。继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新建或改建旅游厕所1000座。新建或改建旅游景区停车位1万个。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力争特色酒店、高等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实现WiFi网络全覆盖。加快建设旅游电子政务和旅游产业监管系统。

    5.房地产业。按照“宜居、宜业、宜创、宜学、宜养、宜游”的建设目标,积极推进房地产与健康、教育、商务、学习等融合发展,调整优化房地产供给新结构,改造提升已建社区新功能,着力推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我市房地产业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创建一批休闲房产、养老房产、商务房产等房地产项目,开发房地产发展新潜能,创造房地产市场新需求,保持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销售平稳增长,房地产库存保持合理水平,城市功能更加完善。

    ——创新规划城市新型功能社区。顺应城市地脉、经脉、人脉、文脉网络格局,聚焦“健康、教育、文化、知识、智慧、绿色”等主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格局,以特色小镇建设方式,改造和提升已建社区,创新发展新型社区。

    ——创建新型房地产示范项目。围绕新型概念社区和城中村、棚户区改建,积极探索创建休闲房产、养老房产、商务房产等新型概念示范项目,先行先试,引导和带动城市房地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房地产业转型调控和管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严格控制传统房地产项目建设,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新型房地产项目;创新房地产特色交易市场体系,建立房地产市场“以旧换新”机制,推进改善性住房消费,加快房地产去库存和城市社区功能更新进程。

    (二)大力发展五大新兴行业。

    大力发展信息经济、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具有创新引领作用的服务业,积极培育健康服务、商务服务等具有市场发展潜能的服务业,推进我市产业与城市信息化、科技化、创意化、品质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生产和生活新兴消费市场,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增强产业转型发展动力。

    1.信息经济。发挥我市信息经济发展基础优势,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平台开发,推进产业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软件、通信服务、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虚拟现实技术与服务、信息安全技术与服务、外包服务等信息经济,推动我市信息经济强市、智慧示范城市建设。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达325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850亿元,带动实现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900亿元,三项共计突破50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20%和15%。

    专栏8:信息经济“六中心、三基地”

    六中心

    电子商务产业中心、互联网娱乐产业中心、大数据服务产业中心、中小企业云服务产业中心、智慧物流产业中心、虚拟现实(VR)产业中心

    三基地

    宽带中国示范基地、全省“两化融合”示范基地、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创建国家智慧示范城市。以“互联互通、高效普惠”为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强化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形成“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民生、智慧城管”等智慧应用服务体系,提升8890便民服务平台功能,着力推进各大智慧平台的互联互通,全力打造国家智慧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发挥我市产业集群和市场大市发展优势,加快金义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义乌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平台建设,着力构建融合物流速递、金融服务、通关检疫和人才培训等功能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形成线上线下两个万亿级商贸市场。

    ——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业。提升和发挥金华高新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金东区信息软件创业园、浙中信息产业园等平台的集聚作用,大力引进集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我市信息服务能力和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坚持“智能制造”导向,以“机器换人”为重点,推进制造智能化、装备物联化、管理智慧化发展,实现传统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全信息化”提升,使“两化”深度融合成为新常态下我市企业转型的助推器。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适度超前、集约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宽带中国”金华示范基地建设,加快云计算中心统筹建设,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提升信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2.科技服务。积极实施创新驱动首位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建设12大科技创新园区,打造金义科创大走廊,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集聚和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主体,大力发展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技术咨询、检验检测、节能环保、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基本形成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加快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到“十三五”期末,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2.5%,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达到2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500项以上,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0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30家以上,企业研究院达到60家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600家以上。

    专栏9: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金华国际科技城、金华开发区国家科技孵化园、金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北大信息科技园、浙师大婺城科技园、兰溪科技企业孵化园、义乌科创新区、东阳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永康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武义科技城、浦江科技创业园等

    ——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推进金华国际科技城、金华开发区国家科技孵化园、金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义乌科创新区、永康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2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科技资源集聚和产业创业孵化作用,大力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企业,推动科技与人才、资本、产业的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大力集聚科技服务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扶持壮大现有科技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各类高端科技人才及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大学生和青年从事科技服务创业创新。鼓励发展合伙制科技服务企业,支持各行业协会、企业商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发挥科技服务的作用。

    ——聚焦服务五大千亿产业。围绕五大千亿产业重点技术领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推进产业技术实现重大突破,积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性创新企业,推进我市五大千亿产业发展。

    ——健全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强政策支持,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加快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推进公共研发平台对外开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新型公共创新服务业态建设,构建资源开放共享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科技创新券、科技中介、技术转移、孵化培育、专利服务、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化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环境。

    3.文化创意。推动文化与科技、生态、资本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商贸会展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发行与服务、网络教育娱乐服务及动漫制作、传统工艺美术制造及服务业、非遗文化服务业及非遗产品制造、时尚产品制造批零及服务业、文化产品贸易业等文化产业,打造我市文化影视时尚千亿级大产业。到“十三五”期末,文化创意服务及影视时尚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300亿元,税收达到2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我市文化更加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专栏10: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以金华市区为核心的网络文化产业基地;以东阳横店为核心,辐射永康、浦江、磐安的影视产业基地;以义乌、浦江为核心的书画、画框产业基地;以义乌、永康、武义为核心的文化产品生产销售基地;以东阳为核心的木雕、红木家具生产销售基地;以金华市区、兰溪为核心的黄蜡石产业基地;以永康为核心的五金工艺产业基地;以兰溪为核心的工业遗址文化创意基地;以浦江为核心的时尚饰品、时尚水晶、时尚绗缝产业基地;以兰溪、义乌为核心的时尚织造产业基地;以永康、武义为核心的体育休闲旅游用品制造基地

    ——加强文化创意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开发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文化特色村落和文化特色街区,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多形态的体验性众创空间,培育扶持一批领导企业、一批产业基地、一批百亿产业,大力推进我市文化创意服务及文化产品产业发展。

    ——发挥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突出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系数大、产业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推进产品设计、影视数媒、动漫游戏、非遗传承等文化创意服务业发展,发挥高成长性与高产业关联度的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时尚制造、非遗传承、网络教育娱乐、文化休闲旅游等文化关联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多业态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与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推进优势特色文化产业升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科技成果,着力改造提升新闻传媒、书刊出版、文化休闲、文化娱乐、印刷包装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掘古城、古镇、古村等历史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推进文化服务产品化和制造化发展。推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创意融合,推动传统文化时尚化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

    4.健康服务。围绕“健康金华”建设目标,顺应现代居民健康消费新需求,把握健康大数据和智慧健康业态发展制高点,着力构建以医疗服务、康复护理、保健养生、休闲养老、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体系,布局一批健康特色小镇,努力培育壮大医疗服务市场、养生养老市场、健康管理市场等三大健康服务市场,把握日渐扩大的市场机遇,抢占健康服务新兴市场。到“十三五”期末,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建设成为浙江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长三角养生养老服务中心、全国性健康管理服务基地。

    ——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建立健全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专科医院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医疗服务发展体系。深化公立医院和社会办医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力量,加快形成“医疗水平高、门诊质量优、基层网络全”的医疗服务能力体系,补齐康复医疗、妇女儿童保健、计生服务等医疗服务短板,全面提升我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努力建成覆盖浙江中西部的医疗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业。发挥我市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旅游区、古村落、度假村、生态园等载体,着力建设一批生态型、文化型、运动型的健康养生养老基地,推出一批农耕休闲型、疗养度假型、康复护理型的养生养老服务产品,形成融合旅游度假、养老休闲、康复保健等功能的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产品体系,打造健康养生养老服务高地。

    ——积极发展健康管理咨询服务业。加大医学、医疗机构引进力度,发挥本地高校和医疗机构的作用,积极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的健康管理咨询服务机构,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国医馆、名中医工作室、中医药研究所,为亚健康、疲劳恢复、颈肩综合症、疼痛症等进行干预治疗。

    ——加快推进智慧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互联网+”医疗云建设工程,建立以医疗专家、电子病历、患者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数据库;构建医疗咨询、预约诊疗、诊间结算、交流互动等健康服务平台;发展“智慧健康服务”“远程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新业态。

    5.商务服务。大力发展会展服务、商旅服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会计审计、广告服务、公关服务、教育培训、特许经营、理财服务等商务服务业。以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为导向,加快形成我市商务服务新业态,更好融合和发挥国际贸易、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作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到“十三五”期末,构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专业水平高的商务服务发展体系,打造一批商务总部中心。到“十三五”期末,商务服务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0%,更好地发挥商务服务的战略资源集聚和产业融合创新的作用,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聚力打造商务总部中心。发挥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群区、专业市场区的载体作用,重点依托多湖中央商务区、金华国际科技城、义乌丝路金融小镇、东阳横店影视城、永康五金科技总部等,围绕国际贸易、金融服务、信息经济、科技研发、文化影视、健康养生等,着力布局建设一批商务总部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一批国内、国外知名企业入驻我市商务总部中心,大力发展基金、研发、营销、结算、采购等类型的总部经济,推进金华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充分发挥我市的商贸市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会展服务业。重点办好国际商贸发展和服务外包大会,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浙中购物节,义乌义博会、文博会和森博会,永康五金博览会,东阳木雕博览会,武义温泉节,浦江书画节、晶博会,磐安药交会等会展活动。积极培育会展业市场主体,扶植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举办一批更高层次的会展会议,争取一批“国字头”“国际性”的会展会议落户我市。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展会,大力繁荣我市会议、论坛和节庆市场,进一步提升金华在全国的会展影响力,建设成为会展名城。

    ——提升城市商务服务能级。顺应商务服务“高人力资本、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特征,加大企业总部和人才项目招引力度,大力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国内企业集团总部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户金华;积极吸引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品牌商务服务机构在金华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在金高校的专业人才资源,出台有力支持政策,鼓励高校相关机构提供专业服务,鼓励青年大学生从事商务服务创业创新。推进行业协会、企业商会组建商务服务联盟,开展相关商务服务的经营活动。推进形成金华商务服务特色优势,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备、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提升金华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

    五、重大工程

    (一)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聚力产业融合平台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动力,以全市30个左右特色小镇和11个省级服务业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业引领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大力推进服务业与生态、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按照“文化、生态、旅游、产业、社区”五位一体发展思路,推进“制造+服务”“农业+服务”“产品+服务”“技术+服务”等新业态发展,推动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交叉渗透、跨界融合,努力做强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做特现代农业。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500家以上,以点带面,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在服务业重点领域中,遴选50家左右规模较大、业态新颖、创新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作为省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引领全行业的发展。建立以服务业集聚区、共性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库,作为招商引资和政府扶持的重点,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顺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优化延伸产业链,推动二、三产良性互动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二)空间整合集聚工程。

    实施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按照全省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标准和工作部署,统筹推进三类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工作,形成产业融合、各具特色的金义都市区服务业发展格局。加快义乌和兰溪首批服务业强县(市、区)培育试点工作,创新发展、积累经验、早出成效;婺城、金东要依托市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业质量,打造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现代服务业强区;东阳、永康要依托现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争创产业融合联动服务业强县(市);浦江、武义、磐安要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环境,引导做大特色服务业,打造生态型服务业强县。

    大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我市服务业“一轴三高地、两带六集群”发展布局,突出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功能分工,规划建设一批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城市商贸圈、综合旅游区、特色街区、总部经济区、信息技术园、科技创新园、文化创意园、工业设计基地、现代物流园、O2O专业市场群等,大力推进我市服务业集聚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功能。立足基础、突出特色、集约节约、多方参与,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特色小镇、城中村改造和小城市培育等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之路,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服务业集聚集成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特色服务、信息服务、商务休闲服务等领域的新型业态,积极探索和拓展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态和类型,促进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发展。

    (三)“互联网+”行动工程。

    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商务、网络商城、区域品牌电子认证、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网络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态,提高服务业信息化水平,促进服务业资源整合,有效支撑“智慧金华”建设。着力提高服务业信息化程度,到“十三五”期末,80%的服务业企业基本运用电子商务,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著名品牌的电子商务服务业企业。重点构建智慧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金华电子口岸大通关信息平台、金华市国际投资促进平台、跨境电商应用项目推广平台、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探索建设“金华产品”区域品牌电子认证系统。

    加快形成“互联网+”新业态。积极引导“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新型业态,鼓励企业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商业模式变革。推进制造信息化服务,增加工业产品的网络软硬件模块,实现用户远程操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等功能,将工业产品接入互联网,依托产品提供服务,从销售产品转向“销售产品+提供服务”,实现“服务型制造”。促进互联网与商贸、金融、通信、物流、医疗、教育、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互联网+商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公共服务”等新兴领域。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网络设施改造提升,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升级改造,提升网络容量和智能调度能力。推进“三网融合”,统筹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场所等重点区域无线局域网广泛覆盖。增加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与国家骨干网的互联带宽,扩大内容分发容量和覆盖范围,提高数据计算、存储、智能处理和安全管控能力。

    (四)服务经济开放工程。

    提升服务开放引进水平。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新机遇,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管理技术、领军人才和知名品牌,吸引战略性、导向性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

    加大服务贸易支持力度。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促进软件、文化、旅游、商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和国际品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鼓励和支持金融、保险、分销、运输、劳务等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走出国门,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加入海外技术联盟,加强境外直接投资、海外融资上市、跨国收购兼并,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的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能力。

    大力发展外包服务业务。立足浙中,面向长三角,积极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在岸和离岸外包、自主发展和引进发展,大力发展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软件外包、系统集成、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重点加强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开拓,组织重点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大会、香港服务贸易洽谈会等境内外服务外包展会,提升企业承接离岸外包能力。

    (五)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建设。大力推进“金华标准”质量强市建设,对照国家标准和对接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立健全有金华特色的服务业质量标准体系。开展县(市、区)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工作。积极发挥行会商会的作用,重点在科技信息、交通物流、餐饮住宿、旅游休闲、养生养老、家庭服务等行业建立有金华特色的服务业质量标准,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积极推行服务业质量标准认定认证制度,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证服务业产品质量。

    大力培育服务业质量品牌。加大科技创新、标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努力培育一大批具有金华特色、省内先进的服务业产品品牌、行业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品牌战略提升我市服务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质量品牌建设,推进我市服务业企业重质量、重品牌,创建“专精新特”服务业产品品牌。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行动,创新完善商标培育管理体系,提升商标创新运作水平,营造公平有序的商标发展环境,建立社会化商标服务体系,加强商标产权保护力度,自主培育我市更多质优、物美、牌响的精品服务。

    加大服务业品牌推介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信息网络等宣传媒体,积极开展服务业品牌文化主题活动,大力弘扬服务业质量品牌文化,积极营造质量品牌建设保护环境。充分利用我市会展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服务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10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培育30个以上浙江服务名牌,推进500家服务业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六)服务平台创新工程。

    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创新。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重点,积极推进贸易方式、流通业态、商业模式、监管服务模式等创新,努力扩大试点受益面。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深化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现代服务业要素保障,完善现代服务业联动机制。推进国内贸易综合改革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家政服务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国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城市试点。

    支持组建服务业产业联盟。支持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综合园区牵头组建服务业产业联盟,鼓励相关企业将物流配送、采购分销、物业服务、教育培训及其他配套服务从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新设独立的专业化服务公司,积极推进形成“分工专业化、市场规模化、服务外包化”的服务产业联盟形态,促进企业做强核心业务,提升专业化水平。

    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平台。针对不同行业生产性服务的共性需求,以产品检测、质量认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服务业众筹众创空间,建设和完善一批规模大、效率高、服务范围广的商品交易、国际采购、价格指数发布、产权交易、国际认证、专业会展、产学研合作等行业共性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优势产业商品交易平台(国际采购平台)、“小商品价格”指数发布平台、产权交易平台、专业会展平台、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大院名校产学研合作平台、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组织。在现有金华市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金华市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框架基础上,研究完善,构建全市服务业“1+N”工作机制,健全市服务业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大物流、大金融、大健康、大旅游、大电商和科技创新等服务业重点领域,明确牵头部门组建专门工作团队和机制,各司其职,齐头并进。注重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探索组建金华市现代服务业联合会。

    健全考核机制。建立服务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将服务业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政府和服务业各行业部门,强化日常督查。将服务业重点核算指标纳入考核,定期通报。优化政策环境,研究制定我市促进服务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完善分行业、分区域的专项政策,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融资保障。

    设立服务业引导基金。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导向作用,对接浙江、金华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以参股投资、跟进投资、直接投资等运作方式,引导风投、创投、私募基金等各个阶段投资基金落地金华,投向新兴服务业和成长性较好、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各县(市、区)要加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投入服务业领域的力度。

    创新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进为创业创新搭建的各类服务业公共平台建设。与商业银行合作,继续创新服务业品牌、专利权、股权、收益权、存货、仓单、出口退税等质押及供应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联合会或各行业协会牵头,会员企业共同组建互助专项基金,或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针对限下服务业企业的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开发适合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商圈融资、供应链融资等融资方式。积极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金融工具,探索开展资产证券化,大力拓展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用好用足财政资金。强化服务业引导资金导向作用,重点扶持项目创新性强、行业前瞻性强、企业成长性好、融资能力偏弱的中小微服务业企业与服务业创业项目。用好上级各类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运作体系,创新政府投资与市场投资的合作方式,明确并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权责利关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服务业相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

    (三)用地支撑。

    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在每年新增产业用地中预留一定比例用于满足服务业重大产业项目发展需要。加快实施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重点保障新消费、新投资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适当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用地。积极争取省重大项目预留计划指标等用地专项指标,充分利用省级产业集聚区、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等优惠用地政策。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结构,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对于条件成熟的存量建设地块,加快办理预审、供地等手续,确保落实项目用地。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鼓励利用荒山、荒坡开发运动休闲旅游等服务业项目。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工业产房、仓储用房、行政闲置房产地产等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网络经济、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

    (四)政策支撑。

    加大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聚焦政策、资金,强化对示范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扶持。严格落实小微企业及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政策。健全政府采购政策体系,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民办社会事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产品等发展。根据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度高的特点,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消费补贴政策,推动由补供方转为补需方,并重点用于具有市场培育效应和能够创造新需求的领域。

    (五)智力支持。

    实施服务业人才优先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人才流动,为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用足用好各类招才引智政策,健全服务业人才引留细则。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体系,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发挥浙师大等各在金科研院所集智效应,营造城市创新创业氛围,吸引高端化、年轻化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用性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打造各类人才交流平台,开展互动活动。

    (六)统计监测。

    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完善统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合理分工与紧密协作的服务业统计工作机制,建立旅游、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统计制度。全面把握服务业发展趋势与特点,强化服务业分行业和总体运行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开展服务业集聚平台考核工作,及时发现服务业平台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予以完善。加强预警分析,定期联系服务业重点企业,深入研究问题和措施,有效引导消费,挖掘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