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索引号:

    113307000025923025/2021-01877

  • 文件名称:

    金华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 发布机构:

    信息中心

  • 成文日期:

    2021-06-25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金华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日期:2021-06-25 17:36:58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量:​
    分享:
         

    朗读

    “十三五”时期,是金华加快赶超发展、浙中崛起的关键期,也是推动金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突破期。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财税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浙江省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宏观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财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绩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财政“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顺利实现,在助推金华赶超发展、保障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十三五”时期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财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二五”时期,全市财税部门大力组织收入,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为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财政总收入由2010年的272.68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16.9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155.93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309.69亿元,首次迈上3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4.7%,超额完成9%的规划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5.98%上升至6.44%,收入总量从全省第六位升至第五位(不含宁波)。税收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稳定在90%上下,有力支撑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增长。

    2.财税政策效能不断增强,服务大局能力进一步提高。推动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积极筹建信息经济投资基金和“五大千亿”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汽车制造、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现代服务、网络经济等优势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财政扶持效率,在全市形成了先进制造、商贸服务、新兴产业等多个块状经济带和产业集聚区。严格落实“营改增”、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力推进“浙商回归”创业创新、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等工作,完善企业应急周转金运转管理,着力扶持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把更多小微企业“扶上马、送一程”。建立以“亩产税收”为导向的税负率预警体系,调整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分类分档减免政策,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2015年,我市民生领域财政投入达到352.5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从2010年的70.5%提升到2015年的75.9%,支出比重逐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社会事业进步明显,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完善城乡一体化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城乡居民临时救助暂行办法,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促进就业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保障水平。全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推动社会保障卡医保“一卡通”全省联网,实现了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筹措落实住房保障资金,及时完成了各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市体育中心、市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4.财政改革创新不断深入,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构建以“划定范围、核定收支、体制补助、增收分成”为框架的市区财政体制,有效调动了市区两级工作积极性。推进“全口径”预算体系建设,将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一并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初步建立起“四本预算”联动的政府预算机制,积极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实施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制度,建立健全专项绩效评价机制,推进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评价体系。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市本级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全面推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稳步推进数字财政建设。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总体仍然较为复杂,但新一轮科技革命强势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加速变革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速等都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风险防范等四方面现实问题,但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有效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从我省情况看,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将有力促进我市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宏观财政政策走向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方面财税改革任务,着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势必推进财税改革牢牢抓住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努力创造新优势。面对当前国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通过扩大财政赤字、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扩大公共支出等措施,保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从我市情况看,“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继续推进以都市区建设为主题、以“走在前列 共建金华”为主线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际国内贸易、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保税区建设、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等多领域改革试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着力打造浙江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尚未全面形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健全,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路径仍在探索完善,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势头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从我市财政形势看,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财政运行的结构性矛盾将突显,财政收支“紧平衡”成为财税工作的新常态。

    1.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各种因素叠加,财政收入将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发展规律看,随着我市财政收入基数的扩大,增长的边际递减效应将明显增强。从指标关联性看,“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弹性系数逐步减小,预计到“十三五”时期,弹性系数将趋向于1,即财政收入增速将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大体同步。从经济运行看,我市经济步入转型升级突破期,经济增长动力将出现结构性转换,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压力将明显加大。同时,房地产市场形势仍不明朗,将对相关产业链税收带来不确定风险。从政策性因素看,推进“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及普遍性降费政策的深入落实,将进一步拉低我市财政收入增速。

    2.财政刚性支出需求增加。伴随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是财政支出刚性增强,财政收支矛盾有加剧趋势。一方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面对经济下行的现实压力,实现“稳增长”必然需要进行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十三五”时期将在“五大千亿”产业培育、创业创新平台构建以及环保、科技等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另一方面,用于新型城镇化及各项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将刚性增长,尤其在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导致养老等相关公共财政支出比重的上升,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试点建设,也需要扩大财政支出。

    3.政府债务风险逐渐集聚。“十二五”期间我市政府债务规模有一定增长,但总体上看债务规模在省内处于下游,风险总体可控。2015年开始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政府债务工作,优化了存量政府债务期限结构,付息压力有所降低。但目前仍有部分债务不能纳入债券置换范围,融资成本较高。“十三五”期间,若经济下行趋势不能有效扭转、土地市场形势持续低迷、还款高峰期引发流动性需求激增等因素集中影响,区域性债务风险仍不容忽视。

    (三)财政管理存在的不足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全市财政部门积极应对、科学化解。

    1.预算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预算体系统筹力度相对薄弱,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相互之间衔接不够,预算资金还需进一步加大统筹使用力度。预决算公开机制建设亟待加强,公开内容不够细化、公开水平参差不齐、资金使用不够透明等问题仍然存在。预算约束性有待进一步硬化,尤其是预算编制偏重于年度预算平衡,缺少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不利于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

    2.财政体制效用需要进一步增强。市、区财政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仍然存在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力量分散等问题。区域性财政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相对缺失,特别是金义都市区建设财税协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制度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3.财政政策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全市财政部门一般竞争性领域投入较多,在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领域的支出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创业创新需求,制约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在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等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方面,仍有加力增效的空间,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跨领域、跨部门的统筹力度不够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效果没有完全发挥。

    4.财税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够彻底,审批工作在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会计监管力量不足、监管手段有限,财政的会计监管职能有待加强。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与企业转型发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等要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日益突出,与“互联网+”融合度仍然不高,信息化资源整合、一体化平台构建等方面还需深入推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政政策体系,积极创新财税管理服务,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充分发挥财税在推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中的职能作用,为建设“两富”“两美”金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1.转变职能,明确定位。坚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切实转变财税职能,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调节、解决、发挥作用的领域,要尽快退出;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需要政府宏观调控或直接配置的事项,要积极介入、严格管理。

    2.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合理把握改革创新的力度节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财税改革、制定财政政策、安排财政预算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外部环境的制约因素,妥善解决影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的关系,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将财政资金向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倾斜。

    4.协同发展,合力推进。坚持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注重财税工作与其他领域、其他部门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做好对接、协调,积极做好财税工作与全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工作的良性互动、协调推进。

    5.提高效率,注重公平。坚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按照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律,强化制度优化和绩效管理,注重健全完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三)发展目标

    1.财税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为主要内容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管理制度更加完备,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明显提高。税收征管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纳税服务需求更加适应和匹配,税收征管水平不断增强。市、县(市、区)、乡镇财政体制进一步健全,基层政府工作积极性有效激发。

    2.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基本建立起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税收收入结构更加优化、非税收入增长更加协调、存量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导向性、绩效性进一步增强,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同性不断提高。财政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有效增强,逐步压缩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社会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3.财政支出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社会事业投入继续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支出力度明显加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进一步压缩和规范,行政运行成本有效降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长效机制基本完善。

    4.财税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水平持续提高,税收等优惠政策管理切实加强,基层财政建设推进有力,社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流程、环节及方式不断优化和创新,财税服务更加高效便捷,行政服务效能、服务对象满意度实现“双提高”。国有资产、资金供给、政府债务等方面管理手段更趋成熟,财政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收支预期

    初步预期“十三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预计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34亿元,2020年达到455亿元;预期“十三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年均增长7.5%,预计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到499亿元,2020年达到666亿元。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的现代财政制度

    (一)加快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监管,切实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1.深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推进专项收入统筹使用。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应统筹使用的资金和投向类似的资金转列或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做好基金结余保值增值管理,实现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

    2.建立透明预决算制度。政府预决算支出、部门预决算公开全部公开到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按规定公开到经济分类科目;公开本级政府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有序稳妥公开预算绩效信息和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推进财政专项资金全过程管理信息公开,及时公开各类财税制度。依法确定为国家秘密的信息不予公开。

    3.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向本级人大报告支出预算,重点报告支出政策内容。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将一般公共预算的结余资金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将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用于化解政府债务或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较为完善的三年滚动财政规划编制机制,强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提高财政预算统筹能力。

    4.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政府及部门预算经人大审议通过后不得随意改变,没有预算的事项不得支出。加快预算下达和执行进度,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资金退出机制,强化支出责任意识,增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逐步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公开机制。

    5.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建立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财政支出实行目标管理,推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财政重点评价,探索部门整体支出合规性评价和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结构综合性评价。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结果公信力。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中,探索建立绩效问责机制,追究由于主观原因造成资金浪费或低效使用的单位责任。

    (二)全面落实税制改革任务

    按照顶层设计、分步推进的要求,积极探索推进落实各项税制改革任务,更好地发挥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科学对接发展大局。结合我市经济特点和实际,扎实开展“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税制改革政策效应评估,加强税制变化对我市影响的前瞻性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财税政策针对性,稳妥推进税改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完善税收征管制度。深入研究税制改革与税收征管制度的联系及影响,进一步完善征管组织架构,创新征管资源配置,合理调配征管力量,着力推进重点税源集约化管理、一般税源专业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认真研究有关税种的具体税源管理办法和征收管理办法,主动抓好税源管控、部门协作等,为新税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

    3.加大政策执行力度。抓好关键环节工作,着重做好财税新政策的政策宣传辅导、组织人力准备、技术手段支撑、执行效果评估和存在问题反馈等关键环节,确保财税管理政策按期推进、落地生效。强化统筹协调,及时关注其他领域改革动态,顺势而为、主动借力,协同落实税制改革任务,着力在平台搭建、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等方面争取各方支持。

    (三)健全完善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体制

    以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妥善处理好市、县(市、区)间财政关系,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规范的财政体制,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1.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遵循外部性、信息处理复杂性和激励相容等政府间事权划分原则,结合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健全完善市对区财政体制,明确市本级和各区事权及支出责任,重点针对社会保障事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支持等方面的支出责任,提出具体划分原则和基本要求,着力避免区域间恶性竞争和推诿扯皮,促进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融合统一。按照“划分收支、确定基数、超收分成”原则,理顺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财政分配关系,实行财力适度下沉,提高基层保障水平。结合税收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与经济发展方式、税收征管水平及市对区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收入征缴和划分机制,调动市、区两级政府工作积极性。

    2.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完善区域统筹发展资金管理机制,以更科学的资金汇集方式、更高效的财政投入模式,着力加大对各县(市、区)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按照把握节奏、积极稳妥的原则,科学、合理处理现有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控制出台新的竞争性领域财政扶持政策。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强化对违法违规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行为的监督制约。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统一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形成区域统一的市场环境。

    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财政在应对经济新常态中的职能作用

    (一)增强地方可用财力,促进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

    发挥财税职能,全力以赴抓好地方财力统筹,不断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增长动力、集聚增长优势,着力扩大地方财力规模,服务和保障金华走在前列。

    1.突出财源培育建设。完善政策和服务供给,提高政策服务精准性,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对接工业4.0,推动产业链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引导房地产业、建筑业健康发展,引导推动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强化优质财源培育,加快发展“五大千亿”产业,依法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丰富和创新服务保障手段,实现财税资源要素向优质财源聚集。抓好财源项目建设,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金义综合保税区建设等既有国家改革试点项目为依托,推动我市一批发展平台、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列入国家、省层次规划,争取更多财税政策支持。

    2.创新税收征管理念。落实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智慧税务生态系统,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挖掘税收工作发展潜力。落实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任务,推动国、地税服务深度融合、执法适度整合、信息高度聚合。深化信息管税,创新纳税服务,推进税收征管保障机制建设,强化执法风险防控,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加大对税收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着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3.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彩票公益金筹集分配等制度,推进非税收入分类管理。深化非税收入电子化征缴管理,积极推进浙江政务服务网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建设,逐步将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平台管理,实现非税收入收缴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推动政府非税收入高效化、科学化管理。

    4.全面盘活政府性资源。盘活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推进项目资金、重点科目资金、部门资金、财政存量资金、债务资金及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使用,清理、整合、规范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把“零钱”化为“整钱”,统筹用于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民生支出,促进财政资金优化配置。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户外广告使用权出让、机动车特殊牌号竞拍、公共停车泊位及排污权有偿使用、政府产权房屋出租市场化管理等工作机制,着力盘活社会公共资源,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5.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办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通过限额管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完善政府债务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考核问责机制,完善政府或有债务监管,切实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6.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投资和运营。大力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健全政银企社对接机制,吸引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对重大项目和工程的资金支持。探索设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充分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着力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上下功夫,推动我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等领域财政投入力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氛围。一是建立健全促进创业创新的财政投入机制。研究完善支持创业创新的财政政策,采取创业补贴、场租补贴、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帮助重点创业群体发展。加大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支持研发主体以市场化形式保障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进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引入创投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投资基金,重点投入特色小镇、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提升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水平,结合各县(市、区)产业发展重点,着力打造金华(国际)科技城、金义电子商务新城、北大信息科技园、赛伯乐浙江互联网创新中心、浙师大科技信息创业园、兰溪科技孵化园、东阳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义乌科创新区、永康五金生产力促进中心、浦江科技创业园、武义科技城等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三是增强创业创新人才保障。加大对人才引进的财政支持力度,服务“双龙计划”实施,为创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支持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实现创新人才培育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2.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保障和引导力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促进我市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培育“五大千亿”产业。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按照市场化原则建好管好用好、做大做强做优政府产业基金,积极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全力支持信息经济、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生物医药、文化影视时尚和休闲旅游服务“五大千亿”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建立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五大千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纺织、服装、五金等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四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完善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财政政策体系,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建设。五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严格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农业“两区”和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3.保障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推动消费持续健康增长,把优化产品、服务供给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着力点,建立健全财政激励机制,积极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支持住房、旅游、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信息等方面消费,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服务,不断推动信用消费和能源消费发展升级。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现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并通过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财政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健康等领域,参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支持外贸进出口,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推动财政金融、交通商贸、网络经济等体制机制有机融合,突出服务好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商园区建设,促进形成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政务服务流“五流合一”的市场生态体系。

    4.引导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国企资源整合,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外投资和并购重组,打造一批国有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协调服务机制,支持企业特别是上市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力度。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保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创业、人才、融资、市场、维权等服务。健全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扶持政策,重点完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财政政策,支持企业在证券交易机构挂牌、托管、上市。推进企业投融资环境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知名股权投资机构,支持投资机构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方式,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建立健全国资收益资金的收缴、申报、使用评价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三)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协调绿色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提高金华经济质量和群众生活质量。

    1.促进城乡要素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金义都市区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突出中心镇和小城市试点建设,探索在税收返还、土地出让收益等方面向试点市镇倾斜,扩大试点市镇财政管理自主权,着力将试点市镇培育成为集聚要素、统筹城乡的城市发展节点。统筹城乡社会管理,重点推进垃圾分类及无害化处理,确保制度到位、资金到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制度整合和资金整合,健全完善“五费合征”机制、大病保险政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机制、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等工作制度,着力增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统一性。统筹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农村居民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建立城乡联动的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2.支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健全完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制度体系,加大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促进我市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发挥财政专项资金对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激励作用,实现补偿数额与生态保护实际状况挂钩,充分调动生态保护区行政主体加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完善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快探索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促进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二是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聚焦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土地污染防治等工作,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重点加大财政对污染物减排防治工程设施的投入力度,支持环境污染治理。三是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和项目布局,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四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支持“美丽乡村”精品培育计划实施。加强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打造绿色乡村。

    (四)支持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财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普惠共享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让群众生活更有尊严和幸福感。

    1.完善民生保障和社会公平公正发展制度建设。支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的社会制度体系,更加注重政策的公平性、可持续性。一是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以个人所得税征管为抓手,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纳税监管。改善收入分配秩序,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及国企经营管理人员收入,实现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增长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强化激励约束,着力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医保筹资机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展机制,促进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加大生活困难群体救助力度,更多通过提供教育基金、教育贷款、就业援助等形式,增强生活困难群体的内生发展能力。三是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机制。四是促进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信访维稳等工作经费保障力度,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教育、卫生、文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健全完善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创新教育服务提供方式,探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教育服务。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杜绝“以药养医”现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财政投入向基层倾斜,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健全民营医疗机构财政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办医,探索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促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三是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文化精品普及等领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更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发展项目和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率。

    3.促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以建设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大财政对城市服务、城市管理、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全面提升金华的城市载体功能,实现城市的转型升级。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力度,支持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政务模式,推进与服务对象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实现政务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发挥财政保障促进作用,积极推动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内容建设。二是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支持发展公共交通,进一步完善地面交通及轨道交通财政补助机制,推进市域公交一体化建设。支持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性停车场建设,满足市民基本停车需求。支持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管、社会治安防控等平台网络建设,严守城市安全底线。三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交通基础设施网,统筹财政资金安排用于县际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建设,提高交通服务保障水平。构建信息基础设施网,对接“互联网+”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夯实硬件基础。优化空间资源治理网,完善城市排水、排污管网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资金投入,促进城市开发管理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财政管理方式,促进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强化财政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的职能,改进和创新财政管理方式,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政府职能更好发挥。

    1.着力完善与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方式。一是完善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健全“四破”硬性约束机制、“亩产税收”评价机制、低效用地退出机制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和程序性规定,推动资源要素向重大发展平台、创新驱动项目集中。二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统一公共信用服务平台建设财政保障力度,促进部门间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强化纳税信用社会化应用,全面落实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行信用分类分级管理,逐步实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三是深化市场行为引导管理。完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强化信息技术支撑作用,加快健全政府采购网上交易机制,建立起绿色节能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制度,推动政府采购制度完善。深入推进会计行业管理,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监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完善会计人才选拔、考核、培养机制,督促注册会计师严格执业、独立执业,不断提高会计行业社会公信力。

    2.着力健全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相协调的财政管理方式。一是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推进放管结合,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探索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推进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与非税收入电子化收缴改革有机结合,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财税服务,深化“互联网+税务”纳税服务模式,搭建自助办税、网上办税、便捷办税的纳税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办税服务厅功能转变。二是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建立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流程,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绩效评价,积极培育承接服务的市场主体,逐步使政府购买服务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配合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各类单位组织承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三是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健全资产管理体制,着力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资产配置标准,实行资产信息化监管,推动资产管理制度化、全面化、科学化。探索采用“公物仓”管理方式,对各类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产统一收储、调配及使用,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强化投资性资产管理,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出资企业和行政单位未脱钩经济实体的专项核查,加强企业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财政规范化建设

    严格执行财税管理领域政策法规,支持预算审查等财政重点领域的地方立法,继续推进普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治税水平。完善财政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有效防控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和法律风险,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财政运行机制。

    (二)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选拔任用机制,以“绩效论英雄”,激活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优化财税干部作风,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干部政治理论素养、业务知识储备和依法行政理念。丰富财税文化建设内涵和形式,建立积极向上的财税文化。着力打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净干事的财税干部队伍。

    (三)推进财税信息化建设

    推进“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建设,抓好财税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上下级财税部门之间的数据联通和信息共享。建立涵盖财政数据、税收数据及其他部门经济数据的大数据处理平台,为财税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大力推进“金华财税”微网站、微博、微信“三微”平台建设,加大微博、微信建设推广力度,实现“三微”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健全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实行内外网隔离、防火、防灾等安全措施,定期开展业务系统应急演练,着力保障财税数据安全。

    (四)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建立财政发展规划体系,各县(市、区)要严格依照本规划中的目标、指标、任务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各区域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分解落实财政发展工作任务,统筹协调中长期发展与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评估,将我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指标、工作任务纳入绩效考核体系。